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从夏至以后日照时间一天天缩短。夏至阳盛到极点,阴气开始从地底上升,故称“夏至一阴生”。《礼记》中记载了这一时节的情景:“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关于夏至养生,《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至节气是阳气盛极之时,亦是养护阳气的最好时机。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姜即是助阳之品。《内经》还提出了“冬病夏治”的治病方针,亦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抓住阳气旺盛的时节,以温经助阳为大法,治疗寒湿、痰饮等阳虚病。如“三伏贴”和艾灸在治疗寒湿及阳虚型疾病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阳气最盛之时也是阳气最易受伤之时。怎么说?现代人因为不具备正确的养生方法,往往使最需要养护阳气的时节变成了折杀阳气的时节。如,因贪凉而长期处于空调房中,使得阳气在该生发的时节不能正常生发;又如,过食冰激凌、冰西瓜等寒凉之品,使寒邪直中脏腑,中脘阳气大伤。
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夏至后开始雨水增多,人容易生寒湿、湿热类疾病。所以,非确切的汗出伤阴,造成脉细、口咽干燥等津液不足情况时,一般不建议服用任何甘、寒养阴的药物及保健汤类(如地黄丸类、元参、玉竹、麦冬及甜食类食品),这些养阴药物不利于你的阳气生长。
夏至节气,一定要这样做!
1.专家:进入夏至,市民要尽量多吃“苦”
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因此,夏至前后要经常吃些苦瓜、苦菜、油麦菜、竹笋、莴笋、芹菜等苦味菜。
苦瓜素有“菜中君子”美称,夏天常食苦瓜汤或苦瓜菜肴,能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保证七小时睡眠
进入初夏时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
专家指出,在夏季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序,一般宜晚睡早起,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
第三,要保持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
第四,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夏季午睡一方面可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力措施。
3.温水洗澡,利健身
夏季炎热,在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专家建议,每日可用温水洗澡,这样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另外,人体在夏日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用电风扇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4.防贪凉、热伤风、空调病
人大量流汗或在洗澡后时毛孔张开的情况下,空调开得过猛,室内外温差过大,常会引发热伤风。一般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4℃为宜。
头昏、手脚发软、喷嚏不断,都是患上空调病的主要表现。
5.不喝生水、勤洗手
夏天气温较高,食物中的各种细菌生长繁殖很快,极易发生痢疾、食物中毒、急性肠胃炎、急性胰腺炎、霉菌性肠炎等疾病。
专家提醒,市民应注意饮食卫生,管住口和手,避免病从口入。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少吃冷饮。
水果、蔬菜都要清洗干净,最好削皮吃。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最好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夏至养生4条“三字经”
1.养阳气
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
专家说,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2.补水分
每天ml,防头痛头晕。
夏至时节气温高,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头痛头晕。夏至时节一定要补充充足的水分。
3.重饮食
清淡饮食,多吃蔬果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夏季由于多汗,盐分损失多,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苦味以清心。
冷食不宜多吃,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4.常运动
暑易伤气,少喝凉开水。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