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出血性疾病考点解析

  ①概述:正常止血、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发病机制分类,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   ②过敏性紫癜:常见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一、概述   因先天性、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导致血管、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止血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   凝血过程   发病机理:   1.微血管壁异常;   2.血小板质和量的改变;   3.凝血功能的障碍。

  1.正常止血、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回忆生理: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区别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因子分布

均来自血液

血液及血液外的组织因子

启动因子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激活因子FⅫ

受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因子FⅢ

共同途径

FX

FX

不同因子

VⅢ(不依赖维K),IX,XI,FⅫ

FⅢ,Ⅶ

凝血速度

慢,约数分钟

快(约几十秒)山外来的和尚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B.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正确答案』AC

  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主要抗凝物质作用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AT-Ⅲ)和肝素

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液不凝原因

①血流速度快;②血管内膜光滑完整;③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管在正常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2.发病机制分类

血管壁异常

血小板异常

凝血系统异常

皮肤粘膜出血

多见(小、分散)

多见(小、分散)

少见(大、片状)

出血诱因

自发性较多

自发性较多

多外伤

月经过多

+

++

关节出血

罕见

罕见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肌肉出血

少见

少见

凝血因子缺乏症

术后出血

立即压迫后止血;

立即压迫后止血;

术后数小时开始出血;

典型疾病

①过敏性紫癜②单纯性紫癜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①血小板减:ITP,DIC,AL②血小板增多③血小板功能缺陷

①遗传性:血友病等;②获得性:严重肝病、DIC③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

病程

较短,可反复发作

遗传性者常为终身性

遗传史

少有

多有

     

  3.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项目

作用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

检查血管止血功能,与血管壁及PLT有关

BT;①Plt;;②Plt功能异常;③血管性血友病

血小板异常

黏附、聚集、释放;N-*/L

Plt:ITP;AL;DIC等。

血块回缩试验

血液凝固后,Plt向外渗出伪足牵拉FIB

①Pltdarr;;②Plt功能异常;③凝血因子缺乏:Ⅷ因子、FIB和凝血酶原缺乏等

巨核细胞

观察形态及成熟与否明确Pltdarr;病因

ITP巨核细胞uarr;多为未成熟

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项有价值的筛选试验

APTT缩短见于DIC早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凝状态。APTT延长见于:①因子Ⅰ、Ⅱ、Ⅴ、Ⅷ、Ⅸ、X、Ⅺ、Ⅻ缺乏;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所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③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项有价值的筛选试验

PT延长见于: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②慢性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后期;③可用做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INR达到2.0~3.0为宜.PT缩短见于:口服避孕药、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P试验

DIC筛选指标之一

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检测对溶栓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即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纤溶亢进增高)原发性纤溶亢进正常

凝血酶时间TT

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的凝固时间

①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增多;②FIB明显和异常FIB血症;③FIB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④循环中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增高

FDP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正常5-10mg/L.

FDP纤溶亢进、DIC、高凝状态

  小结:   渗血---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缺乏8因子   检测肝素用APTT,   检测DIC用3p,D-二聚体。   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这三个APTT和PT值都延长   血友病是凝血因子Ⅷ、Ⅸ、Ⅺ的异常,所以:APTT是延长+PT正常=血友病;

  属于纤溶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vWF测定   B.血栓素B2测定   C.血FDP测定   D.血TAT测定   E.血PC测定

『正确答案』C

  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监测肝素用量的试验是   A.血小板计数   B.3P试验   C.出血时间   D.APTT   E.纤维蛋白原定量

『正确答案』D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见于   A.维生素K缺乏   B.慢性肝病肝功能失代偿   C.血友病   D.口服双香豆素   E.先天性V因子缺乏

『正确答案』C

  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   A.纤维蛋白原降低   B.凝血酶原降低   C.凝血因子Ⅶ降低   D.凝血因子Ⅷ降低   E.凝血因子Ⅹ降低

『正确答案』A

  男,18岁,自幼有出血倾向。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L,血小板粘附率降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正常。父亲也有类似病史,考虑的诊断是   A.血友病   B.血管性血友病   C.过敏性紫癜   D.维生素K缺乏   E.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正确答案』A

  A.肾上腺素试验   B.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   C.D-二聚体测定   D.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E.血小板聚集试验   1.确诊血友病的检查是   2.检查是否存在纤溶亢进的检查是

『正确答案』B,C

  4.治疗原则   (1)病因防治主要适用于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2)补充血小板和(或)相关凝血因子在紧急情况下进行   (3)止血药物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导学         ITP与过敏性紫癜

ITP

过敏性紫癜

发病机制

Plt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为免疫因素介导的一种全身血管炎症

Plt计数

<*/L

多正常

Plt形态

异形、巨大形

正常

治疗

激素(首选);止血;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抗过敏;抗组胺;激素(腹型关节型效果好);免疫抑制剂;对症治疗

骨髓检查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正常

凝血

BT时间延长,CT正常

凝血功能正常

其它检查

血小板上和血清中存在大量抗血小板抗体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半数以上阳性

出血特点

见临床表现

典型四肢皮肤紫癜最常见,可伴腹痛儿童多见、关节肿痛和(或)血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病因与机制   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因素(病毒如麻疹、水痘病毒等,细菌)、免疫因素、肝、脾因素、雌激素水平增高等有关。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

     二、临床表现

急性型

慢性型

发病人群

半数以上发生于儿童

主要见于青年女性

起病特点

多数患者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起病隐匿

PLT

多<20*/L

多在50*/L左右

出血特点

出血症状较重,除有皮肤黏膜外,还可有内脏出血

多数出血较轻,常常因为感染而突然加重,表现为反复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少见,女性长期月经过多可致失血性贫血

  与“上感”史有关的疾病过敏性紫癜、急性型ITP、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炎

     三、辅助检查

血象

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不一,急性型常低于20times;/L,失血多可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骨髓象

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

凝血

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血小板相关

寿命明显缩短,最短者仅几小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阳性

其他

少数可发现自身免疫性溶血的证据(Evans综合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次血小板减少2次+脾不大+骨髓巨核细胞不少伴成熟障碍+除外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鉴别诊断   AA、脾亢、MDS、白血病、SLE、过敏性紫癜等

     五、治疗原则

一般疗法

卧床休息,防止创伤,感染时用抗生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首选药物,可抑制血小板与抗体结合,用法:泼尼松每次10~20mg(3/日),严重者可静点氢化可的松或地米,待PLT正常后逐渐减量,小剂量(5~10mg)维持3~6个月

脾切除

内科治疗无效时(治疗>6m无效),作用机制减少血小板破坏及抗体的产生

免疫抑制剂

以上方法无效时,长春新碱最常用,环孢素主要用于难治性ITP

输血

危重病人用,PLT<20*/L,输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悬液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其它

中药,大剂量丙球等

  小结:SEL,肾病综合征及ITP均为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首选都是激素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合并贫血最适宜的检査是   A.血清铁蛋白测定   B.血清叶酸测定   C.血红蛋白电泳   D.酸溶血试验   E.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正确答案』A

  女,25岁。间断牙龈出血、皮肤瘀斑2个月,反复发生口腔溃癀。査体:双下肢和腹部散在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刚可触及。化验:HBg/L,WBC4.5*/L,PLT25*/L。为除外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最重要的检査是   A.血小板功能   B.血小板抗体   C.抗核抗体谱   D.腹部B超   E.胸部X线片

『正确答案』B

  女,22岁。发现皮肤瘀斑、月经量过多1月余。实验室检査:Hb90g/L,WBC4.0*/L,Plt10*/L。骨髓象:颗粒型巨核细胞在1.5cm*2.0cm涂片膜上可见个,产板型巨核细胞为0。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血管性血友病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急性白血病   D.过敏性紫癜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正确答案』E

  女,28岁。反复牙龈出血和月经增多半年。查体:轻度贫血貌,巩膜无黄染,肝脾肋下末触及。实验室检査:Hb82g/L,RBC4.0*/L,WBC5.6*/L,   Pltl3*/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占36%,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少,骨髓内、外铁均减少。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溶血性贫血   B.慢性ITP合并缺铁性贫血   C.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白血病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正确答案』B

  过敏性紫癜   一、病因   1.感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肠道寄生虫感染等。   2.食物:主要是机体对异性蛋白质过敏,如鱼、虾、蟹、蛋及乳类等。   3.药物   4.其他:如花粉、尘埃、昆虫咬伤、寒冷刺激及疫苗接种等。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本病是免疫因素介导的一种全身血管炎症。   1.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致敏原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主要是IgG),IgG与抗原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内膜。   2.小分子致敏原作为抗原与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产生免疫反应血管炎。

     三、临床表现

单纯型(紫癜型)

最常见。反复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多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经7~14日消退

腹型Henoch型

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发作时可因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及肠鸣音亢进而误诊为急腹症

关节型(型)

关节部位血管受累rarr;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多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反复发作,呈游走性,数月内消退,不留后遗症

肾型

紫癜后1周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展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混合型

具备2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称混合型

  

     四、辅助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半数以上阳性。   2.尿常规检查肾型或混合型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3.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除出血时间(BT)延长外,其他均正常。   4.肾功能肾型或合并肾型表现的混合型,可有肾功能受损的表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上感史+四肢紫癜/腹痛/关节痛/血尿+血小板及凝血正常   2.鉴别诊断   ①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②单纯性紫癜;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④风湿性关节炎;⑤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⑥外科急腹症

  

     六、治疗原则   1.消除致病因素防治感染,避免致敏食物及药物。   2.般治疗抗组胺药、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维生素C等)。   3.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轻炎症渗出、改善血管通透性。   4.免疫抑制剂用于上述治疗效果不佳、短期内反复发作者。   5.抗凝治疗适用于肾型患者。

  14岁男孩,因腹痛来院就诊。查体:双下肢出现对称性成片状小出血点,尿常规发现血尿(+++),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肾血管畸形   B.过敏性紫癜肾炎   C.肾绞痛      D.急性肾盂肾炎   E.肾下垂

『正确答案』B

  下列不符合关节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的是   A.关节肿胀   B.多发生于大关节   C.部位固定,非游走性   D.呈反复性发作   E.不遗留关节畸形

『正确答案』C

  下列不符合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的是   A.皮肤紫癜   B.恶心、呕吐   C.便秘   D.腹泻   E.便血

『正确答案』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概述   

  1.病因

比例

病因

严重感染

31%~43%

G-菌感染(最常见)

恶性肿瘤

24%~34%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胰腺癌及其他实体瘤

病理产科

4%~12%

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高症、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

手术及创伤

1%~5%

富含组织因子的器官,如脑、前列腺、胰腺、子宫、胎盘等的手术,挤压伤

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

4%~8%

毒蛇咬伤、输血反应、排斥反应等可导致DIC

全身性疾病

-

恶性高血压、巨大血管瘤、ARDS、急性胰腺炎、重症肝炎、溶血性贫血

  2.发病机制

致病途径

对应疾病

组织损伤

外源性凝血系统

感染、肿瘤溶解、严重创伤、大手术、蛇毒

血管内皮损伤

外源或内源性凝血系统

感染、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缺氧

血小板活化

诱发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炎症反应、药物、缺氧

纤溶系统激活

直接或间接激活纤溶系统rarr;凝,纤溶失调

上述致病因素

  诱发DIC最常见的病因为   A.恶性肿瘤   B.手术及外伤   C.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D.产科意外   E.代谢性酸中毒

『正确答案』C

  能同时启动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引起DIC的是   A.羊水栓塞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广泛创伤   D.大型手术   E.严重感染

『正确答案』E

  3.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

为自发性、多发性出血。可遍及全身,多见于皮肤、黏膜;其次为内脏出血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一过性或持续性血压下降,早期即出现肾、肺、脑等器官功能不全,表现为肢体湿冷、少尿、呼吸困难、发绀及神志改变等

微血管栓塞分布广泛

浅层栓塞

表现为皮肤发绀,进而发生坏死、脱落,多见于眼睑、四肢、胸背及会阴部

深部器官栓塞

多见于肾、肺、脑等脏器,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等

微血管病性溶血

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

  4.辅助检查

筛查试验

Plt*/L或进行性下降

FIB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PTdarr;或延长3s,或APTT或10s以上

确定试验

3P试验阳性,但DIC晚期可阴性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

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

  5.诊断要点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   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

临床表现

基础病

有易引起DIC的基础病

2项以上下列表现

多发性出血倾向+原发病无法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微血管栓塞表现+抗凝有效

实验室

一般病例符合三项以上异常

Plt

(50白血病者)*/L或呈进行性下降

FIB

<1.5(1.8白血病者/1.0肝病)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g/L

3p/FDP/D-Dimer

阳性或FDP>20(60肝病者)mg/L或或D-二聚体阳性或升高

PT

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APTT

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疑难或特殊病例含一个异常

纤溶酶

含量及活性降低

AT-Ⅲ

含量及活性降低(不适于肝病患者)

Ⅷ:C

活性50%

PIC

浓度升高

FPA

水平增高

  6.鉴别诊断

DIC

重症肝炎

微循环衰竭

多见

少见

黄疸

可有

重,通常有

FⅧ:C

降低

正常

D-二聚体

增加

正常或轻度增加

  DIC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

DIC

TTP

起病及病程

多急、病程短

可急可缓、病程长

微循环衰竭

多见

少见

黄疸

轻,少见

极常见、较重

FⅧ:C

降低

正常

vWF裂解酶

多正常

多显著降低

血栓性质

纤维蛋白血栓为主

血小板血栓为主

  DIC与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的鉴别

DIC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病因

种类繁多

多为手术、产科意外

微循环衰竭

多见

少见

微循环栓塞

多见

罕见

微血管溶血

多见

罕见

血小板计数

降低

正常

D-二聚体

增高或阳性

正常或阴性

红细胞形态

破碎或畸形

正常

  鉴别严重肝病出血与DIC出血最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   A.凝血酶原时间   B.AT-Ⅲ含量及活性   C.血浆FⅧ:C活性   D.纤溶酶原   E.纤维蛋白原

『正确答案』C

  7.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最根本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和肝素)

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纤溶抑制药物

肝素的使用

肝素治疗适应证:1.DIC早期(高凝期)。2.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进行性下降,微血管栓塞表现明显的患者。3.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不能去除者,在补充凝血因子情况下使用。肝素用法和剂量:00U/d,每6h不超过U/d,APTT延长60%~%为最佳。

  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监测肝素用量的试验是   A.血小板计数   B.3P试验   C.出血时间   D.纤维蛋白原定量   E.APTT

『正确答案』E

  男,45岁。呕血、胸痛4周,经检査诊断为肺栓塞,低分子肝素治疗3天,欲加用华法林,为监测其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应首选的评价指标是   A.APTT   B.D-二聚体   C.FDP   D.INR   E.纤维蛋白原

『正确答案』D

  A.肝素   B.输新鲜血浆   C.输新鲜全血   D.氨基已酸   E.输浓缩血小板

  1.DIC纤溶亢进期治疗时禁用

『正确答案』A

  2.DIC消耗性低凝期首选

『正确答案』B

  女,50岁,高热,寒战5天,意识模糊1天。既往体健。查体:T39℃,P次/分,R22次/分,BP80/50mmHg,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双肺未见异常,心率次/分,律齐,腹软,肝肋下0.5cm,脾肋下及边。检查:HBg/L,WBC25.3*/L,PLT25*/L,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生长,PT18s(正常对照13s),INR2.1,血纤维蛋白原定量1.8g/L。   1.下列能反应DIC纤溶情况的检查是   A.血纤维蛋白原测定   B.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   C.PC、PS的测定    D.AT-Ⅲ的测定    E.D-二聚体测定

『正确答案』E

  2.下述检查对诊断DIC意义不大的是   A.复查血纤维蛋白原   B.复查血小板数   C.血小板功能    D.APTT    E.FDP测定

『正确答案』C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你与通过考试,只差一套课程的距离!

医考保过:星恒教育执业医师考试全程保过培训课程购买联系周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hy/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