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多动脉炎(PAN)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PAN)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全层的坏死性血管炎,可有肾小动脉血管炎,而没有肾小球肾炎以及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血管炎。随受累动脉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可仅局限于皮肤(皮肤型),也可波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系统型),以肾脏、心脏、神经及皮肤受累最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约4:1)。
(图片:结节性动脉炎导致手足缺血性坏死)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可分为两类:一类与乙肝病毒性肝炎有关;另一类与乙肝无关,病因不清楚。
许多资料发现病毒感染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关系密切,30%~50%患者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中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TLV-1),其他如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巨细胞病毒和细小病毒B19感染也认为可诱发相关的PAN。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引起坏死性动脉炎。
药物如磺胺类,青霉素等以及注射血清后也可作为本病的病因,肿瘤抗体能诱发免疫复合物导致血管炎。毛细胞白血病患者少数在病后伴发本病,有报告皮肤结节性多动脉炎与节段性回肠炎有关。
总之,本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其发病与免疫失调有关。以上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出大量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加重内皮细胞损伤,抗嗜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也可损伤血管内皮,使失去调节血管能力,血管处于痉挛状态,发生缺血性改变、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
二、组织病理
病理活检:血管中层改变最明显,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壁各层和血管周围区域,组织水肿,病变向外膜和内膜蔓延而致管壁全层坏死,之后有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渗出。亚急性和慢性过程为内膜增生,血管壁退行性改变伴纤维蛋白渗出和纤维素样坏死,管腔内血栓形成,重者可使血管腔闭塞。极少有肉芽肿。
主要侵犯中、小动脉,病变为全层坏死性血管炎,好发于动脉分叉处,常呈节段性为特征,间或可累及邻近静脉,各脏器均可受累,以肾、心、脑、胃肠道常见,较少累及肺及脾脏。
病理演变过程可见:初期血管内膜下水肿,纤维素渗出,内壁细胞脱落,相继中层可有纤维素样坏死,肌纤维肿胀、变性、坏死。全层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引起内弹力层断裂,可有小动脉瘤形成。由于内膜增厚,血栓形成,管腔狭窄致供血的组织缺血,随着炎症逐渐吸收,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壁增厚甚至闭塞,炎症逐渐消退,肌层及内弹力层断裂部由纤维结缔组织替代,形成机化。以上各种病理变化在同一患者常同时存在。
病理特点:个体血管病变呈多样性,在相距不到20μm的连续切片上,病变已有明显差别;急性坏死性病损和增殖修复性改变常共存。
因血管壁内弹力层破坏,在狭窄处近端因血管内压力增高,血管扩张形成假性动脉瘤,可成节段多发。血管造影可有串珠状或纺锤状的血管狭窄、闭塞或动脉瘤形成。
三、临床表现
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2.5-4.0:1,常在40岁以上。由于多种组织脏器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早期以不典型的全身症状为多见,也可以某一系统或脏器为主要表现,一般将本病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
㈠皮肤型
皮损局限在皮肤,以结节为特征并常见,一般为0.5~25px大小(1cm=28px),坚实,单个或多个,沿表浅动脉排列或不规则地聚集在血管近旁,呈玫瑰红、鲜红或近正常皮色,可自由推动或与其上皮肤粘连,具压痛,结节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边缘不齐,常伴有网状青斑、风团、水疱和紫癜等。好发于小腿和前臂、躯干、面、头皮和耳垂等部位,发生在两侧但不对称,皮损也可呈多形性,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可伴有低热、关节痛、肌痛等不适。良性过程,呈间隙性发作。
㈡系统型
急性或隐匿起病,常有不规则发热、乏力、关节痛、肌痛、体重减轻等周身不适症状。
1.全身症状: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2.肾脏表现:最多见,肾血管损害为主,表现为肾梗塞、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小球肾炎。无急进性肾炎。
肾脏病变最为常见,可有蛋白尿、血尿,少数呈肾病综合征表现,但该病肾损害是肾小动脉的血管炎而不是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以及血尿的原因为肾小动脉的缺血或梗死等,肾内动脉瘤破裂或因梗塞时可出现剧烈肾绞痛和大量血尿。高血压较常见,有时为临床唯一表现。高血压加重了肾脏损害,尿毒症为本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3.消化系统表现:有腹痛,肠系膜血管炎,胰腺损伤,肝脏损伤。
消化系统受累提示病情较重,见于约50%患者。消化系统受累随病变部位不同表现各异,腹痛最为常见,还可出现呕吐、便血等。若发生较大的肠系膜上动脉的急性损害可导致血管梗死、肠梗阻、肠套叠、肠壁血肿,严重者致肠穿孔或全腹膜炎。中、小动脉受累可出现胃肠道的炎症、溃疡、出血。发生在胆道、胰腺、肝脏损害则出现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肝脏的炎症和坏死,表现为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脂肪泻、肠道出血、腹膜炎、休克。如为小动脉瘤破裂可致消化道或腹腔出血,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膜炎体征。肝脏受累可有黄疸,上腹痛,转氨酶升高,部分病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
4.关节和肌肉表现:关节炎、关节痛。约半数患者有关节痛,少数有明显的关节炎。约1/3患者骨骼肌血管受累而产生恒定的肌痛,以腓肠肌痛多见。
5.皮肤表现:皮损表现与皮肤型所见相似,如痛性红斑性皮下结节、网状青斑、紫癜、溃疡、指端缺血、雷诺现象。
6.神经系统表现:周围神经损害,中枢神经损害
神经系统中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均可受累,以周围神经病变常见,出现分布区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多发性单神经炎,多神经病等。累及中枢神经时,可有头晕,头痛,脑动脉发生血栓或动脉瘤破裂时可引起偏瘫,脊髓受累较少见。
7.心脏表现:冠状动脉炎,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系统也较常累及,心脏损害发生率约36%~65%,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尸检心肌梗死的发生率6%。
一般无明显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典型表现。除高血压可影响心脏外,主要因冠状动脉炎发生心绞痛,严重者出现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以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心力衰竭亦为本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心包炎约占4%,严重者可出现大量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
8.其他表现:眼、睾丸、颞动脉、肺血管等单器官血管炎表现。
肺脏血管很少受累,无肺出血。眼部症状约占10%。其他如生殖系统,尸检材料睾丸和副睾80%受累,但临床表现者仅20%左右。
四、临床特点
本病的病程视受累脏器、严重程度而异。重者发展迅速,甚至死亡。也有缓解和发作交替出现持续多年终于痊愈者。
1.PAN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实际发病率及患病率尚未明确。
2.典型病例为50?60岁的男性,在几周至几个月内隐匿起病。
3.PAN的常见特征性表现包括紫瘢样皮损、多发单神经炎、肠系膜缺血及肾受累症状。
4.PAN的肾损害通常以高血压及少量蛋白尿为特征,伴或不伴氮质血症。
5.某些PAN患者病变完全局限于皮肤,称为“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6.PAN无特异性血清反应,需根据典型的坏死性动脉炎的病理改变,或对中等血管做血管造影时显示的典型动脉瘤作出诊断。
7.对受累组织盲目进行活检是无用的。
8.PAN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样,需与多种疾病鉴别。
9.本病如不治疗通常是致死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已使存活率大大提高。
五、实验室检查
1.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增快、CRP增高、白蛋白下降、白细胞增高、贫血、尿常规异常,肾脏损害较重时出现血清肌酐增高,肌酐清除率下降。
免疫学检查丙种球蛋白增高,总补体及C3补体水平下降常反映病情处于活动期,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呈阳性或低滴度阳性,ANCA偶可阳性,有诊断意义。约有30%病例可测得HBsAg阳性。
2.影像学检查:可进行彩色多普勒、CT、MRI、静脉肾盂造影、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等检查。MRI的对比增强可见肌肉受累,呈现棉絮状损伤及伴有筋膜或骨膜的损伤表现。
常发现肾、肝、肠系膜及其他内脏的中小动脉有瘤样扩张或节段性狭窄,对诊断本病有价值。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㈠诊断思路:
有不明原因发热、腹痛、肾功能衰竭或高血压患者,或当疑似肾炎或心脏病患者,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关节痛、肌肉压痛与肌无力、皮下结节、皮肤紫癜、腹部或四肢疼痛、或迅速发展的高血压时,应考虑PAN的可能性。
全身性疾病伴原因不明的对称或不对称地累及主要神经干,如桡神经、腓神经、坐骨神经的周围神经炎(通常为多发性,即多发性单神经炎),亦应警惕PAN。
因为PAN无特异性血清反应,所以只能根据典型的坏死性动脉炎的病理改变,或对中等血管作血管造影时显示的典型动脉瘤做出诊断。由于病变的局灶性,活检有时可能得不到阳性结果。在缺乏临床症状时,行肌肉盲检阳性率不足50%,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测定可有助于选择肌肉或神经的活检取材部位。如其他部位不能提供诊断所需的标本,应提倡作睾丸活检(镜下损害以此处多见)。对有肾炎者作肾脏活检、对严重肝功能异常者作肝脏活检是可取的。当没有肯定的组织学证据时,选择性血管造影见到肾、肝和腹腔血管小动脉瘤形成对疾病有诊断价值。
㈡诊断步骤:第一步:确定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多器官损害。第二步: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第三步:确诊需取病变部位活检。
㈢诊断
皮肤型主要根据皮损表现,尤以沿浅表动脉分布的皮下结节,多形性损害,必要时皮肤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系统型因累及系统广泛,临床表现多伴,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标准可供参考:①体重自发病以来减少≥4kg。②皮肤网状青斑。③能除外由于感染,外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睾丸疼痛或压痛。④肌痛、肌无力或下肢触痛。⑤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病。⑥舒张压≥12.0kPa(90mmHg)。⑦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⑧HBsAg或HBsAb(+)。⑨动脉造影显示内脏动脉梗塞或动脉瘤形成。(除外动脉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育或其他非炎症性原因。)⑩中小动脉活检示动脉壁中有粒细胞或伴单核细胞浸润。
以上10条中至少具备3条阳性者,可认为是结节性多动脉炎。其中活检及血管造影异常具重要诊断依据。敏感性82.2%,特异性86.6%。
㈣鉴别诊断:
1感染性发热:结节性多动脉炎伴发热,体重减轻时应与感染性疾病鉴别。感染性疾病导致发热,常有感染病灶,伴有白细胞增高、血降钙素原增高。
2继发性多动脉炎:许多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等可合并多动脉炎、需注意鉴别。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谱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
3大动脉炎:病变主要累及大动脉及其分支,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结节性动脉炎以外周动脉节段性病变为主。
4韦格内肉芽肿:是寡免疫复合物型肉芽肿性病变,主要累及小血管炎,以鼻窦、上下呼吸道病变为主,血清C-ANCA阳性。
5过敏性血管炎:常有药物过敏史,疫苗接种史,主要累及皮肤,可合并心肌炎、间质性肾炎,主要侵犯细小动静脉。病理可见白细胞裂解或淋巴细胞浸润,偶尔亦有肉芽肿形成。
6巨细胞动脉炎:是以头痛、颞动脉及颌面部动脉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血管炎性疾病,属于大血管炎范畴。
7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综合征):临床上多有哮喘,累及上下呼吸道。主要侵犯小动脉、细小动脉和静脉,可见坏死性肉芽肿,各种细胞浸润,尤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等特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过敏性紫癜:是以皮肤紫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小血管炎性疾病,常伴有关节、肠道、肾脏损伤,实验室检查IgA增高,免疫复合物阳性。
9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当有心脏杂音时需与此病鉴别,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有反复低热或中度发热,超声检查可发现瓣膜赘生物,细菌血培养阳性。
七、治疗
本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避免滥用药物,防止药物过敏和感染,尤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重要意义。应根据病情决定治疗方案。目前该病治疗的主要用药是糖皮质激索联合免疫抑制剂。
㈠一般治疗:祛除感染灶,避免过敏性药物,发作期注意休息。
㈡皮质激素
皮质类因醇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未经治疗者预后较差,及早使用可改善预后。病情较轻,无严重内脏损害者,以糖皮质激素单独治疗,一般口服泼尼松lmg.kg-1.d-1,3~4周后逐渐减量至原始剂量的半量,减量方法依据患者病情而异,可每10~15d减总量的5%~10%。伴随剂量递减,减量速度越加缓慢,至每日或隔日口服5-10mg时,长期维持一段时间,一般不短于1年。病情严重如肾损害较重者,可用甲泼松龙1.0g/d静脉滴注3~5d,以后用泼尼松口服,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要注意不良反应。
㈢细胞毒药物
如病情重,激素治疗一月效果不佳,可联合选用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首推环磷酰胺最有效,常用剂量,2mg/(kg·d)口服,如因消化道反应不能耐受者,可予静脉给药,隔日mg静脉滴注或按0.5~1.0g/m2体表面积静脉冲击治疗,每3~4周1次,连用6~8个月,根据病情以后每2~3个月1次,至病情稳定l~2年后停药。用药期间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临床上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的效果更好。即使对有高血压和肾病的也曾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㈣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用药
小剂量激素,尽量不用环磷酰胺(CTX),必要时应用吗替麦考酚酸酯(MMF),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夫米丁等
㈤抗凝药及扩血管药物
本病常有血栓形成,加用非激素类抗炎,抗凝血药如肠溶阿斯匹林、潘生丁等有相当的对症疗效,如出现血管狭窄,可用扩血管药如钙离子拮抗剂。
1抗凝药:潘生丁,阿司匹林
2血管扩张剂:ACEI,CCB
㈥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
重症PAN患者可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常用~mg.kg-l.d-l静脉注射,连续3~5d。必要时每3~4周重复治疗1次。血浆置换能于短期内清除血液中大量免疫复合物,对重症患者有一定疗效,需注意并发症如感染、凝血障碍和水及电解质紊乱。采用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也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㈦生物制剂
近年来已经有多个关于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治疗PAN的个案报道。但目前仍不能替代激素和环磷酰胺,作为治疗PAN的一线药物。生物制剂在PAN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八、预后
未经治疗的PAN的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有13%。常见死亡原因包括心、肾或其他重要器官的衰竭、胃肠道并发症或动脉瘤破裂等。自从应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PAN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可达80%。治疗中可发生潜在致命的机会性感染,应予注意。年龄50岁患者预后差。
九、诊疗进展
PAN的治疗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受累器官的分布和疾病进展是PAN患者治疗的2个主要决定因素。法国血管炎研究组(FVSG)提出了5因素评分法(FFS),在年回顾性分析其数据库后发现,对于PAN患者而言,影响其5年死亡率的因素有:年龄65岁、伴有症状的心功能不全、严重胃肠道受累(穿孔、出血、胰腺炎)、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μmol/L),每项为1分,FFS=0、1或2分患者的5年死亡率分别为9%、21%或40%。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必要时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对于轻症患者(FFS=0),指南推荐仅用激素治疗,用量为每天1mg/Kg,当疾病缓解后逐步减量。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或疾病进展迅速,可尝试甲强龙冲击治疗(mg/d,持续3d)。重要器官受累或FFS1时,免疫抑制剂与激素合用。
编医院范文奎刘佳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