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指由癌症、癌症相关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它是一个医疗问题(生物、心理),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患者与家人的认知、社会功能层面)数据统计,初诊癌症者有25%伴有疼痛,而晚期癌症患者60%~80%会发生癌痛。无论在疾病的早期还是晚期,当口服药物不能提供充分的镇痛或者其副作用无法耐受时,微创介入疼痛治疗均应被临床医生考虑进行。
业内很多学者认为,第四阶梯镇痛方案(即微创介入治疗)应贯穿于癌痛治疗的全过程。同时,应提倡癌痛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和多学科协作。而对于中度以上疼痛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可以进行微创介入治疗,尤其是难治性癌痛。这里的难治性癌痛是指由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相关因素导致的中、重度疼痛经过规范化镇痛药物治疗1~2周后患者疼痛缓解仍不满意和(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
目前,癌痛微创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外周神经阻滞及神经毀损术、植入式脊髓给药系统椎体成型术和神经调控技术等。
周围神经阻滞/毁损应用潜力大
外周神经阻滞及神经毀损术的周围神经主要是指躯体周围神经和内脏神经。医生可以根据疼痛的部位及神经支配选择相应神经进行阻滞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应用躯体外周神经阻滞进行癌痛治疗多数缺之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现有的更多是事实证据,但很多研究已经提示,躯体周围神经阻滞具有治疗癌症相关疼痛的潜力。例如,三叉神经节神经毁损术可缓解患有头颈癌患者的持续性源自三叉神经的面部疼痛。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毀损术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已有定论,在癌症患者中使用这种方法的文献非常少。基于大量证据支持神经性面部疼痛的治疗方法,足以使它在治疗癌症相关的面部疼痛中得到应用。
有许多的随机对照硏究都推荐腹腔神经丛阻滞与毀损(NCPB)应用于上腹部相关癌性内脏痛,尤其对于晚期胰腺癌镇痛效果显著。欧洲姑息治疗协会EAPC)等均对NCPB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强推荐。值得一提的是,胰腺癌开腹手术中进行腹腔神经丛毀损有利于术后康复,延缓或者控制疼痛的出现。上腹下神经丛阻滞(SHPB)同样有病例报道、队列研究及RCT研究报道,EAPC对此提出了较弱的推荐建议。奇神经节阻滞及毀损(GIN)与SHPB合用的队列。研究显示,能有效缓解会阴、肛门直肠及盆腔等部位的癌症疼痛,安全且并发症少,EAPC弱推荐。临床发现,GIN对于放疗后直肠里急后重症状也有效。
植入脊髓给药避免全身用药副反应
脊髓是阿片受体的主要分布区,镇痛药脊髓鞘内/硬膜外的局部输注(IDDS)可最大程度地減少药物在脑内受体的分布,从而避免全身给药的不良影响。对于全身性阿片类药物难以耐受的镇静、意识模糊和或镇痛不充分的患者,以及多部位转移造成的难治性癌痛均应考虑鞘内持续输注给药。这种治疗方法目前具有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发现,通过脊髓给药进行镇痛治疗效果确切、用药量少、副作用少、患者生活质量较高,是治疗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极为有效方法之一。IDDS系统有全植入式及半植入式系统。生存期大于3个月的癌痛患者,选择全植入式鞘内泵,生存期短于3个月者选择半植入式比较经济。
脊椎微创介入有效缓解骨转移疼痛
椎体转移是常见的肿瘤骨转移类型。转移瘤破坏椎体骨性结构可以引起恶性椎体压缩骨折,也可以浸润性生长侵犯脊神经与脊髓,引发轴性痛、根性神经痛,甚至截瘫。
椎体成形术/椎体后突成型术适用于溶骨性破骨性脊柱转移瘤的患者,保守治疗而无法缓解疼痛,且无神经系统合并症或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但无法进行手术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或脊柱不稳的情况。对此类患者椎体成型术是相对安全的微创技术。射频消融术和冷冻消融术也可用于转移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但是治疗结果未见明确的文献报道。但因为其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及损伤均非常小,建议可以用于此类患者疼痛的治疗。
微创镇痛新技术研究与实践有序开展
1.肿瘤介入治疗镇痛肝癌、肺癌等因为肿瘤浸润性生长引起的部位性疼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肖融治疗,在肿瘤缩小的同时具有镇痛作用。这其中就包括立体定位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精准放疗、胸肌间阻滞及腹横肌平面阻滞等技术。
在CT定位引导下的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对于特定部位难以手术切除的转移瘤具有“内放疗”作用,且具有一定镇痛作用。但需要警惕的是,临床也见到了放射粒子损伤邻近神经而致神经痛的病例。对于骨转移性癌痛,放疗既是有效的抗肿瘤治疗,也能镇痛但是特殊部位的骨转移在放疗时有所顾忌,例如放疗区覆盖脊髓则需要衠量。
近年来,CT三维定位及特殊固定装置下的精准放疗的应用扩展了放射治疗的适应证。
2.经皮脊髓前側柱射频毀损术和脊髓后交叉射频毀损术这是一种新开展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微创手术。临床医生在实施前应仔细评估风险和并发症,建议在顽固剧烈疼痛所有措施均无效时再做此种选择。
总而言之,微创介入治疗在癌性相关疼痛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疾病的任意时期进行。恰当的微创介入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能延长寿命。
癌痛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中的鞘内输注给药、周围神经毀损均有较高级别证据支持。业界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神经阻滞及区域阻滞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多学科的联合治疗方案等。
产品咨询
推荐阅读 往期赠送图书列表射线防护铅衣,你真的穿对了吗?介入科疾病诊疗范围我们需要微创介入的八大理由
关爱介入医师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