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的老周患有冠心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等多种内科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4月1日,老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及解柏油样大便,神志处于淡漠状态,心率次/分的,血压85/50mmHg,提示出血量至少达到ml以上,处于“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状态。
医院(医院)紧急开展抑酸护胃、止血、补液、输血等一系列抢救,患者血压逐渐回升。检查结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狭窄、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经过后续治疗,老周的病情趋于平稳。
东院消化内科·肿瘤科主任伍小青介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把“双刃剑”,降低血栓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是抗栓治疗获益最大的“拦路虎”。消化道出血是抗血小板治疗中常见的出血类型,可从最轻的大便潜血阳性(5ml)发展至黑便(50-70ml)、呕血(-ml)甚至发生致命性出血(>-ml)。
目前,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虽不直接导致溃疡,但阻碍了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溃疡愈合,可能诱发已存在的无临床症状的溃疡出血。老年人因为感知功能减退,可能在消化道出现糜烂或者溃疡的早期,并无呕吐、腹痛、腹胀的明显症状,当出现呕血或者解柏油样大便时,往往进入消化道大量出血的危重阶段。
该如何筛选“高危患者”呢?伍小青介绍,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消化道损伤多与下列因素相关:①时间。服药12个月内,消化道损伤多发,最初的3个月是高峰期;②剂量/强度。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强度越大,损伤可能性越大;③幽门螺旋杆菌。即使在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幽门螺旋杆菌也是导致消化道溃疡的重要因素。当幽门螺杆菌阳性时,如果患者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溃疡发生率及出血风险均明显增加。比如老周,之前有“胃溃疡”病史,且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直未进行抗菌治疗,更未在消化道出血的早期,大便潜血阳性或者是黑便期间及时就诊,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进展到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虽转危为安,失血导致的重要脏器损伤已经造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修复。
伍小青提醒,患者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应结合病情合理选择内镜检查时机和治疗策略;内镜既可明确出血的病因和部位,还能进行止血治疗,是抗栓治疗合并出血处理的重要环节。内镜检查应兼顾缺血、出血及内镜操作的风险;正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以及曾有过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当出现上腹不适或身体出血时,需注意粪便颜色变化,当出现血便或黑便时,请及时就诊;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专家简介伍小青,主任医师,东院消化内科·肿瘤科主任。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对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科系常见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擅长消化道肿瘤、病毒性肝炎、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炎性肠病、急慢性胰腺炎、急性中毒等疾病的诊治,能熟练操作电子胃肠镜及镜下止血、取异物、息肉切除、食管支架植入术等。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
-end-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