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诊断

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临床表现多数胰腺癌患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可以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消化不良或腹泻,常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1)疼痛:常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上腹部或腰背部疼痛,有时以夜间为甚,可以呈束带状分布。(2)黄疸::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进行性加重,多见于胰头部肿瘤。(3)体重下降:多数患者可以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减轻,往往在短期内体重较快地下降。(4)厌食、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2体格检查早期一般无明显体征,当疾病处于进展期时,可以出现黄疸、肝脏增大、胆囊肿大、上腹部肿块以及腹腔积液等阳性体征。3实验室检查(1)生化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指标改变,肿瘤阻塞胆管时可引起血胆红素升高,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KP)等酶学改变。(2)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临床上常用的与胰腺癌诊断相关肿瘤标志物有糖类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50和糖类抗原CA等,其中CA19-9可以≥正常值的10倍。对于CA19-9升高者,应排除胆道梗阻和胆系感染才具有诊断意义。4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胰腺癌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手段较多,包括B超、CT、MRI、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PET-CT和超声内镜(EUS)等,其特点各不相同。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技术是诊断胰腺占位的前提。由于各种检查技术的特点不同,选择时应遵循“完整(显示整个胰腺)、精细(层厚2~3mm的薄层扫描)、动态(动态增强、定期随访)、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的基本原则。(1)B超检查:简单、方便、实时和无创,可用于胰腺癌的初步诊断和随访,对肝脏、胆管和较大的胰腺肿块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超声造影技术可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2)CT/CTA:是诊断胰腺疾病的常用影像技术。不同CT扫描技术的侧重点各异:①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显示较大的胰腺肿瘤和肝脏、胰腺旁淋巴结;②中腹部薄层动态增强/胰腺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层厚度≤3mm)是诊断胰腺病变的最佳CT技术;③多平面重建(MPR)是显示胰腺肿块毗邻关系的最佳技术;④CT血管造影(CTA)是显示胰腺相关血管病变的理想技术。(3)MRI/MRCP/MRA:是诊断胰腺疾病的常用影像技术。①常规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主要用于显示较大的胰腺肿瘤和肝脏、胰腺旁淋巴结;②中腹部薄层动态增强/胰腺薄层动态增强:是显示胰腺肿瘤的最佳MRI技术,在显示合并的水肿性胰腺炎方面优于CT;③MRCP:与中腹部MRI薄层动态增强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更高。(4)ERCP:可以发现胰管狭窄、梗阻或充盈缺损等异常。(5)PET-CT:主要价值在于辨别“胰腺占位”的代谢活性,另外在发现胰腺外转移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6)EUS:可以判断胰腺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引导对病变采取穿刺活检、引流等诊治操作。5组织病理学与细胞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或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胰腺癌的唯一依据和金标准。因此,应尽可能在制订治疗方案前获得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但是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有时无法获得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依据以明确诊断,可以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由多学科专家讨论后慎重做出临床初步诊断,并且动态观察;而讨论后仍无法诊断时必须严密随访复查。获得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标本的方法:(1)手术:直视下活检,是获取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方法。(2)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以通过胰管细胞刷检、胰液收集检查、腹腔积液化验等方法获得细胞病理资料。(3)穿刺活检术:如无法手术患者,治疗前推荐在影像介导下,局部穿刺获得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标本。注:拟行手术切除的患者通常不需先获得病理学诊断支持,但在进行放、化疗等治疗前应明确病理学诊断。点击“阅读原文”参与病例讨论,有机会赢取神秘奖品!华医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

赞赏

长按







































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yz/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