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雨
空间并不大的窗台上,一盆并不名贵的文竹悠然地垂下它细嫩的枝条,错综的纹叶织就出一张张大大小小的绿屏;和暖的阳光从玻璃窗外照射进来,洒落在绿屏上,并不规则的斑驳光影显得却是那样的和谐……
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秦仁义的办公室。秦仁义告诉记者,他从小就非常喜欢植物,栽树种草是他一直以来的爱好。这盆文竹跟了他很多年,“植物都是有灵性的,你对他好,他自然也会对你好,并且会回报你更多。这就像我们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老人家,现在胃口怎么样?”
“胃口很好哩,一顿能吃一大碗稀饭。”
“哎呀,吃太多了,刚做完手术,要控制一下了,不然肚子会胀的。”
说完老人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阿姨,现在感觉怎么样啊?”
“好多了,谢谢您啊,秦主任。”
“不客气,恢复得挺好,可以吃些面条了,馍也可以,但一定要少油啊。”
“好的好的,谢谢谢谢。”
老人双手合十,做拜佛状。
在陪同秦仁义一个多小时的查房过程中,记者发现所有患者,无论男女老幼,都对秦仁义十分的尊敬。当秦仁义前来查房时,躺着的想要坐起来,坐着的试图站起来,在楼道里遛弯的马上回了病房,就等着秦仁义看看自己的情况。
秦仁义之所以能受到患者的尊敬,除了他视患者如亲人般的态度,更多的是因为他在胆胰外科领域的超群实力。因为秦仁义,大家放心。
重病之后立下学医志向
谈起秦仁义为什么会选择学医,这里面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秦仁义在小学的时候曾得过一次并不算很重的病,但限于20世纪70年代的医疗条件,险些要了他的命。
当年,秦仁义不幸罹患“胆道蛔虫病”,整个腹部疼痛难忍。父母医院去看,当时医生诊断为肝炎。开了一些药,吃了一个星期,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当时感觉整个人已经快要不行了,父母便带我去医院。那里的医生通过检查,很快便认定我是‘胆道蛔虫病’。医生给我开了5毛8分钱的硫酸镁,效果立竿见影,很快疼痛的症状就消失了,蛔虫也从胆道里被逼了出来。”秦仁义回忆。
“由于一次误诊险些要了我的命,当然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医疗水平低,对于患者而言就是致命的。那个时候我就给自己立下了要学医的志向。”秦仁义告诉记者。
要做就做最尖端、最难的
至于为什么最终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胆胰外科领域,两个老师对秦仁义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是我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时候的导师彭淑牖教授。”彭教授是我国较早开展肝胆胰外科的专家,在他的引导下,秦仁义接触到了这个原本被认为是禁区的领域。困难、复杂的胆胰外科手术让秦仁义感觉头疼,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彭教授告诉我,年轻人就要敢拼敢闯,能人所不能。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更为重要的是,年秦仁义来到同济医学院,非常有幸成为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唯一的一个博士后。
医院,肝脏这领域已经有人在开展了,并且成绩不错,但是胆道和胰腺,尤其是胰腺这一领域因为难度太大,基本还处于待开垦的状态。那个时候一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只有20例左右,现已达到多例。“裘老建议我专攻胰腺,他告诉我,锦上添花不如开疆破土。自此以后,我便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胆道、胰腺上,最主要的还是胰腺。”秦仁义告诉记者。
秦仁义说,那个时候做医生,脑子里想的都是“要做最尖端,最难”的领域。“现在很多人都不想搞肝胆胰,尤其是胰腺这一块,因为风险太大。但正是因为高风险、高挑战,才更加激发了我的这股闯劲。”
我能保证患者在胰腺手术中不会大出血
在胰腺这一高风险领域,有一名患者让秦仁义一生都无法忘记,也正是这名患者的刺激,才使得他有着今天的成就。
8年,一名胰腺癌患者在手术中发生出血,当时几乎集中了科里的全部力量去止血,出血量达上千毫升。虽然最终患者的出血止住了,患者转危为安,但秦仁义却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使患者在术中不会发生大出血呢?
于是秦仁义开始在这一方面展开研究,时至今日,秦仁义在学术会议上敢讲出这样一句话:“我可以保证患者在胰腺手术中不会大出血。”相信在全国没有多少人敢讲这句话,之所以秦仁义敢这样讲,是因为他经过钻研找到了方法,这也是秦仁义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
秦仁义的这个方法叫做“胰头供血动脉优先离断”,这也是秦仁义在国际、国内首先提出的方法。以往,在处理此类手术时往往优先离断静脉分支。但秦仁义指出,优先处理静脉分支,只关上了血液流动的“出口”而没有关上“入口”,一旦出血,将难以控制。其次,动脉弹性好、血管壁较静脉厚、易修补,因此动脉系统安全性更高。第三,当胰头供血动脉首先被离断后,即使静脉血管破裂,也可以很好的控制出血,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这是秦仁义从事胰腺领域这么多年来最有成就感的,秦仁义也因为这个方法获得了武汉市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
“这就是我们胆胰外科为什么越做越大的原因,我们从最初的52张床做到现在张床。医生在患者中的口碑是一传十十传百,因为我们这里做胰腺手术是安全的,效果是好的,患者信得过,自然就来了。”
探寻手术后胆胰治疗的药物
秦仁义的办公室并不大,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诊室,因为来办公室找秦仁义的患者实在太多了。故此他直接在自己的办公室装了一个观片灯箱,除了他离开办公室,否则灯箱的灯很少熄灭,因为患者络绎不绝。
有些人说,“一个临床医生看好病就行了”,但秦仁义却说,“有这样的想法,这名医生最多只能看好现在能看好的病。但是如果同时做好科研,那么这名医生便有可能看好当前看不好的病。一个只做临床的医生,他所生存的时代是当代;而一名既做临床又做科研的医生,他生存的时代是未来。”
秦仁义有一个梦想,如今胰腺肿瘤的5年生存率很低,他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好的药物,能够在手术以后,通过药物杀死那些手术无法完全清除的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命。“因为手术方面,我们可以说已经到达极限了,但在后期治疗方面没有一种好的药物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当前我们除了在做临床外,也已经开始着手相关的药物研究,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眉目。”
秦仁义办公室里,一台占据了办公室不小面积的跑步机让记者最为好奇。秦仁义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身体一定要好,手术有时会从早上八九点一直站到晚上八九点,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便没有资本谈论开疆破土。
上学的时候,秦仁义每天坚持跑步米,风雨无阻,这也为他如今强健的体魄提供了保障。近年来,由于工作越来越忙,没有了整块的时间去运动场锻炼,于是秦仁义便将运动场搬到了办公室内。虽然米已经无法保障,但一有时间秦仁义就会跑上两三千米,这对于忙碌的他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放松。
转载请注明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