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下床,十天出院,这个胰腺手术曾被认为

腹腔镜下,

钳子夹着几毫米的小缝针

在血管壁内外穿梭,

精准地缝合血管组织,

对直径只有2毫米的小胰管进行重建

……

这个手术,

是被视为腹腔镜技术的“珠穆朗玛峰”的

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也是治疗胰腺癌的重要手术。

医院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谭志健带领团队,

把这个“珠峰”般的技术,爬成了“白云山”,

让以往只有少数人能做的手术成为常规手术。

患者能减少“大开刀”的痛苦,

大部分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

十天左右能出院。

▲医院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谭志健

这是个什么样的手术?

谭主任告诉帮帮,胰腺微创手术主要分切除跟重建两大步骤。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不但要“稳”,还要“准”。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范围示意图

过去,患者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开刀做开放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许多患者都对“大开刀”有恐惧心理。

80多岁的刘奶奶多年前就被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癌,因顾虑“大开刀”风险,一直拖延着未根治。

医院能进行胰腺微创手术,家人赶紧带着刘奶奶来治疗。微创手术后,刘奶奶的肿瘤成功切除,恢复良好。

▲刘奶奶一家送来的锦旗

“省中医肝胆胰外科给了我母亲第二次生命!”刘奶奶的子女怀着感激,给谭志健手写了四页感谢信,并送来了锦旗。

▲刘奶奶子女手写的感谢信

从事多年护理工作,肝胆胰外科护士长林丽君对于腹腔镜技术给患者带来的改变印象深刻。

“近期我们有个85岁的老奶奶入院,一直不肯过生日,觉得自己熬不过这个手术。术后第四天她就可以下地走路了,特别开心。”林丽君说,老奶奶术后恢复良好,护士团队还给老奶奶过了86岁生日。目前,老奶奶已顺利出院。

▲护士团队给老奶奶过86岁生日

以往,胰腺开放手术常常在病人腹部留下长长的“蜈蚣”疤痕,腹腔镜手术后,创口小了许多。

谭志健对70多岁的患者罗阿姨印象很深,手术3年后复查,他发现腹腔镜手术在罗阿姨身上留下的疤痕几乎已经消失。“我比以往重了10斤!在农村有一亩地,一口饭,一口菜,日子过得很满足!”罗阿姨说。

▲开放手术留下的疤痕(左)和腹腔镜手术3年后(右)

腹腔镜手术的这位患者,3年后疤痕几乎看不到了

左边开放手术的患者还在疤痕上纹上了花,保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哦

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肝胆胰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霍枫

谭教授技术精湛,他的手术水平代表着胰腺外科领域的高水平!

谭教授的手术对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规范、标注化和技术流程方面,有引领作用。

“我做梦都在想这个手术怎么改进”

医院肝胆胰外科的办公室窗台边,有一个白板上写满了“密码”。这是什么?

“这是我3年前构思这个手术时记下的思路历程。”谭志健着手研究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发现这个手术比想象中难得多。

▲白板上的“密码”

胰腺解剖层次复杂,血管丰富,手术中的胰肠吻合、胆肠吻合等都十分困难,尤其血管重建难度很大。虽然有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但实际通过腹腔镜切除时,开放技术“用不上”;重建时,过去基础“不够用”。

谭志健决定迎难而上。他埋头于书本,实践于操作室,与国内外同行不断学习和沟通,“我做梦都在想这个手术怎么改进。”

手术前后的多个夜晚,手术场景就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出现。手术室内外,灵感与火花,不经意间迸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谭志健的手术越来越精细精准,技术也获得许多同行认可,并受邀在国内做学术交流。他曾带领团队进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现场演示,仅3个多小时便成功完成手术。

▲谭志健团队

近日,在苏州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内镜外科大会上,他获得了“中国普通外科3D腹腔镜手术视频大赛”全国冠军,谭志健的助手、医院肝胆胰外科副教授钟小生也以“3D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获得三等奖。

领奖回到广州已是深夜,飞机刚落地,睡醒的钟小生看到谭志健一脸兴奋:“你终于睡醒了!我刚才又想到一个改进手术的好方法!”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谭志健用专注造就行业标杆,“一双巧手”谱写“工匠精神”。

“借助医院胰腺微创中心的平台,希望让这个手术的推广使更多患者受益,也让更多同行学习和了解,对于外科手术的提升也有借鉴意义。”谭志健说。

浙江大医院

外科主任医师、国际著名胰腺外科专家

彭淑牖

这个过去几乎不可想象的高难度手术,谭教授做得又快又好。他带领团队做了近百例,在国内是发展最迅速、最完善的团队之一。

这个手术的发展,对于胰腺微创外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期采写:朱晓枫

实习生:张培琼

通讯员:宋莉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yz/5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