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症状及体征
性别:男。
个人情况:33岁。
因持续上腹痛14天,加重伴肛门排气减少、无大便6天就诊。门诊查血白细胞6.5*10^9/L,中性粒细胞0.77;血淀粉酶50U/L,尿淀粉酶U/L,以“急性胰腺炎”收入院。
心肺未见异常,腹部饱满,上腹深压痛伴肌紧张,无反跳痛。
腹部超声示:门静脉增宽,主干、左右支内未见血流信号;脾大,脾静脉扩张并血栓形成,主干无血流信号。腹部CT示: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肠系膜上静脉均明显增宽,密度增髙,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图1);脾脏增大,密度不均匀,腹水征;肠系膜上动脉细小。增强扫描于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肠系膜上静脉内见明显充盈缺损(图2、3,脾静脉内未见造影剂充盈,脾脏见大范围楔形低密度影。
诊治经过
初步诊断: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脾梗死,胰腺炎。
经积极抗凝治疗10天后,腹痛明显缓解,腹胀一度缓解后又渐加重,并出现频繁呕吐。复查CT示:部分空肠极度扩张,肠壁菲薄,肠管和系膜向中心部聚拢。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门静脉主干及周围广泛侧支循环形成,脾增大至第12肋间。上消化道X线气钡双重造影示:食管下段黏膜呈蚯蚓状充盈缺损改变。空肠远端见长约15cm管腔狭窄、僵硬、蠕动差,狭窄近端空肠极度扩张呈“气球”状(图4)。
考虑肠坏死,遂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肠管广泛粘连,距屈氏韧带约60cm处肠管大网膜包裹、粘连成角并明显狭窄,几近闭合,狭窄近端肠管明显扩张,肠壁水肿;门静脉明显扩张、增粗,其周围有迂曲扩张的小静脉形成;脾脏巨大,下极达脐上2cm,表面大网膜包裹,脾脏脓肿形成。切除病变肠管及脾脏送病理检查,与远端肠管行端端吻合。
术后病理报告:小肠组织出血坏死伴全层重度炎症。最后确诊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致部分小肠及脾坏死。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
最后诊断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致部分小肠及脾坏死
病例讨论
1、临床特点
在肠缺血性疾病中,因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所致者较少见,仅占15%~20%。但由于诸多因素,本病术前误诊率仍较高,国内文献报道多为75%~88%。血栓主要累及门静脉者症状常不严重,可有腹痛、恶心、食欲缺乏等症状;若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症状则明显,急性期主要以腹痛为主,多为绞痛且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伴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出现呕血、便血,50%患者粪隐血试验阳性。发生肠梗死时患者可出现发热、腹肌紧张、反跳痛,多数病程较长,超过3周后侧支循环建立,腹痛可缓解。少数病例因肠缺血坏死导致肠管挛缩、狭窄致梗阻。本例即是如此。
本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体征均不典型。急性期常被误诊为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本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慢性期常误诊为肠炎、消化道溃疡、Crohn病、慢性胰腺炎等。
2、诊断依据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首选CT增强扫描并血管成像,可直接显示静脉内血栓情况,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并可对肠缺血坏死程度进行评估。其次是腹部B超,可显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流信号消失、阻塞远侧扩张、侧支循环形成。MRI、血管造影及X线腹部平片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仅为补充方法。本例血栓形成致脾梗死并肠坏死,通过CT及B超检查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
3、治疗原则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一般急腹症治疗相同,原则上包括内科、外科、介入治疗3大手段。内科治疗主要是抗凝、溶栓、抗感染及支持疗法。当门静脉系统血栓广泛形成并出现肠坏死、穿孔、腹膜炎时,需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技术为治疗本病开辟了一条新的、安全、有效的途径。因本例病损范围较大,抗凝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控制,进一步并发肠坏死,及时经手术切除脾脏及坏死肠段而愈。
病例来源:临床误诊误治
如何参与病例讨论
即刻添加易可为好友(医客号:),加入医客内科练功房。周五晚19点~21点,群主会组织全国的内科医生同胞们一起讨论精华病例,一起交流成长。
①登录医客APP,进入医客圈
②点击右上角“添加好友”
③在搜索栏输入“易可”,或填写“
④发送验证消息“内科”,易可会尽快验证通过的哦
有偿病例投稿
投稿者一经录用,根据病例质量,可获得80~元稿费。以上稿费,仅代表医客对您的感谢,但我们相信,您的作品所产生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医客与粉丝共同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方式
邮箱:tianyuji
hk.南京白癜风医院专业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