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患者胰腺肿瘤肝转移,数字智能化技术

白癜风为什么会复发 http://m.39.net/pf/a_6188313.html

转自“光明日报客户端”

2个月前,来自广东佛山的苏姨无意中发现上腹部有一个包块,不仅越长越大,还开始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甚至会呕吐。家人赶紧医院就诊,不料竟为诊断为胰腺癌,而且已经有肝脏转移。这令苏姨一家大惊失色,因为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之称,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90%的病人在诊断后一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极低。

  当地医生建议苏姨保守治疗回家休养,然而一段时间后,情况并未好转,日渐憔悴。家人不忍苏姨被病痛折磨,不甘心就此放弃,因而慕名来到医院肝胆一科就诊。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和查体后,肝胆一科主任方驰华教教授、副主任杨剑教授心里都打了一个问号——患者影像学表现并不完全符合胰腺导管腺癌特征,因此将她收入院做进一步诊疗。果然,经细致的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穿刺病理学检查,原来,苏姨患的是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伴肝转移(G2期)。

  杨剑教授解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neuroendocrinetumor,PNET)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相对罕见,发病率约为0.3/10万,仅占胰腺肿瘤不到10%。相比胰腺癌的凶险,PNET“善良”得多,预后也更好,但一旦发生转移,其恶性程度同样很高。

  苏姨就不幸已经发生了肝脏转移。肿瘤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腹部脏器?恶性程度究竟有多高?患者还有没有手术的机会?借助“黑科技”——数字智能化技术,方驰华教授带领团队将患者腹腔内部情况看透、看准,精确了解了患者腹腔病变和血管的全维度解剖关系。

  根据增强CT数据,方驰华教授团队应用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患者腹部脏器的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真实还原其腹部重要器官、血管及病灶所在,肿瘤的空间、大小、立体位置清晰可见。其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大小约5*4*4cm,已经包绕侵犯了脾动静脉及脾脏;而位于肝脏的两个巨大肝转移瘤已经侵犯了肝中静脉主干远端和第二肝门。若不能及时进行手术等积极治疗,这些肿块将越长越大,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肿瘤细胞全身转移、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是死亡等严重后果。

  术前,运用三维可视化系统,方驰华教授带领团队杨剑教授等人,一起进行了手术方案的个体化精准规划。全方位衡量各种手术方案优劣势后,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非刚性配准三维腹腔镜多模实时融合与交互导航左半肝切除、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手术以微创的形式,全程在3D腹腔镜下进行,切口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会更低。

  此次手术由于涉及三个重要脏器及多支腹腔重要血管,稍有失误就有可能发生术中大出血,因此,每一步操作都需要十分精准。

  术中,方驰华教授团队将患者的腹部脏器三维模型带入手术室,在手术时进行实时增强现实导航。在患者苏姨腹部建立5个0.5cm-1.0cm的小孔后,方驰华教授在3D腹腔镜放大的视野下,应用术中超声、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技术、实时增强现实导航等多模态图像实时导航,先精准完成左半肝切除术,在完整清除两个转移的肝脏肿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肝功能,避免术后发生肝衰竭的可能。

  随后转攻胰体尾部的原发病灶,术中,方驰华教授团队发现肿瘤紧密包绕脾静脉,这与术前三维模型提示的一致,于是依据术前规划进行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彻底清除肿瘤病灶。最终,通过肚脐下一个小切口将切除的肿瘤取出体外。相对于传统长约30cm的“人”型切口,此次手术在完成肿瘤根治的同时,将创伤降到了最低。

  方驰华教授表示,多模态图像实时导航为手术关键步骤提供了直观的指引,帮助术者快速识别、定位关键部位以及重要血管位置,精准实施手术操作,而3D腹腔镜更能放大三维立体手术视野,使解剖结构更加清晰,操作更加精准、微创、安全。每一步的精准定位与操作,使得患者术中几乎没有出血,更没有造成其他脏器的损伤。

  术后第2天,苏姨即可下床活动,术后各项检查指标均提示恢复情况良好,术后8天就顺利出院,回家休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通讯员伍晓丹韩羽柔)

[责编:徐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yz/9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