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傅延龄教授从事临床30余载,早期先后师从李培生、刘渡舟二老,为刘老的学术继承人。老师临床善于灵活运用经方和东垣方治疗多种内科、妇科疾病,如长期发热,食道、胃肠、肝胆和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各种慢性疼痛及痤疮等病症。今就低热这一病证,阐释老师的临床诊疗经验。临证中,师常以桂枝汤类治疗卫阳不固型低热;柴胡剂治疗少阳失和、枢机不利型低热;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型低热;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内蕴型低热。此类患者多为小儿,因素体偏弱而易于外感。(策划编辑/秦丹责任编辑/张梦培)
概而言之,低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常常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究其病因有外感,也有内伤;有虚,也有实,不可一概而论。临证治疗时,除了准确的辨证,还需要有对病人的关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师曾讲过,评价一个大夫的临床诊疗水平,可从“外科看腹痛,内科看发热”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内科大夫如能将发热一症的辨证治疗弄明白,把握正确,那他将是一位合格的中医内科大夫,而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发热这一疾病的复杂性。若我们果能从中细细思维,也必定受益良深。
案1:
郭某,女,24岁。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6月份流产后出现持续低热,治疗4个月至今未除,体温37.2~37.8°C。症见:口干口苦,恶心欲吐,纳差,怕冷,大便干。舌尖略红苔白腻,脉弦小数。西医检查贫血,余未见异常。初诊师辨证为太阳少阳并病,处以柴胡桂枝汤7剂。年10月25日二诊。诉服药发热略好转,体温37.3~37.5°C,大便转正常。伴心烦急躁,寐差眠浅易醒,纳呆欲呕,口干口苦,咽干,怕冷。舌尖红苔白腻略厚,脉弦细数。师辨证为少阳三焦不利,处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5g,大枣15g,生姜10g,桂枝10g,茯苓30g,酸枣仁30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酒大黄2g。7剂。年11月1日三诊。服药后心烦寐差、纳呆呕恶、口干口苦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进一步下降,但仍有低热,偶有头晕。末次月经时间10月18日,月经量少而白带多。舌尖红苔薄白腻。师辨证为气虚发热,处以升阳散火汤加味。药用:羌活8g,独活8g,白芍15g,防风10g,升麻10g,柴胡12g,葛根15g,党参20g,生甘草5g,炙甘草5g,生黄芪15g,当归12g,白术20g,陈皮10g。7剂。年11月15日四诊。诉发热已除,带下量减,恶心缓解,纳食体力均增加,舌淡红苔薄白,既往腻苔荡然无存,脉象和缓。师以健脾益气养血药调理善后。
按:初诊时病人有口干口苦,恶心欲吐的少阳不和之症,同时伴有畏寒、四末不温等太阴脾虚的症状,所以师选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再诊时心烦急躁、喜呕、口干口苦咽干、寐差,则柴胡加龙牡汤证著,“有是证用是方”,故更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老师在临床非常善于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凡辨证有少阳三焦气郁火郁的小柴胡汤证,又兼有寐差梦多、心烦易怒、心悸等精神神志症状,或见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不结(秘结用酒大黄,偏稀则减酒大黄或不用),且面有热色者,师常常选用此方而疗效卓著。此患症状与上述描述颇多相符,所以老师选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使得“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胆火内郁、三焦不利由此而解。三诊时仍有低热,考虑毕竟小产后,兼之久病纳食减少,气血亏虚及脾虚情况明显,转予补益气血、升阳散火、健脾方法。正如《傅青主女科》“产后总论”中说:“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升阳散火汤中原方中补益气血之品不多,因小产后虚弱故,加当归补血汤以补益气血,白术健脾陈皮和胃。且白术原可以燥湿治带下,如傅青主“完带汤”中白术一两可知。从中尤其可以看出老师辨证论治的精准,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非常注重先后主次,灵活变通,先予疏通而再以补益,故能使4个月余的低热三诊而瘥。
案2:
阴某,女,71岁。年4月7日初诊。低热12年余。体温波动于37~38°C,发热以午后为主,伴心烦头昏,全身疼痛,腿疼尤甚且冷,无汗,温覆捂出汗后低热缓解。平素怕冷,饮食二便正常,寐素差。舌略红,苔黄腻,左脉浮细滑小数,右脉浮滑数略紧。既往史:97年行阑尾癌手术及放化疗,干燥综合征。师前后三诊分别以防风通圣散、当归拈痛汤、麻杏苡甘汤等加减,低热略改善而不明显。4月25日四诊。服药后发热较前略改善,次数减少,仍以下午低热为主,并觉心慌,烦躁,余症如前。师辨证为湿热,治以清热利湿,药用:栀子10g,连翘15g,蝉蜕10g,青蒿12g,柴胡15g,黄芩12g,葛根25g,生甘草6g,茯苓30g,半夏12g。4剂。服药后体温进一步降低,最高仅37.1°C,身体疼痛、头昏等症状均减轻,心慌好转。后始终以清热利湿方法治疗,热势渐平而不发热。5月12日八诊。发热略有反复,但较前减轻,询其身体疼痛而下肢水肿,小便量少,色黄欠畅,师辨证为肝胆湿热,遂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栀子12g,黄芩15g,柴胡20g,生地20g,车前子30g,泽泻20g,通草10g,生甘草5g,当归10g,滑石15g,桂枝10g,连翘15g。4剂。服药后热势又退,体温最高仅37.0°C。后以清热利湿方法调理。五月后回访,得知体温37.1°C左右,余症均有缓解。
按:患者低热12年余,因湿热之邪最是缠绵难解,故治疗亦颇为棘手,正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午后发热一般可见于阳明腑实证、湿热留滞、热入营血、阴虚和瘀血,此病人则以湿热留滞为主要病机。热邪熏蒸于上,故见头昏心烦发热;湿邪流注于下,故见腿疼腿肿怕冷,湿热交织缠绵难解,且病程日久,则难免有入络伤阴之嫌,所以治疗尤难。后期治疗专以清利湿热为务,病情逐渐好转而渐趋平稳。
专家介绍
傅延龄 教授、主任医师
首届国家级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具30多年医疗经验,擅治多种内、妇、儿科疾病,如急、慢性发热,咳喘;食道、胃肠、肝胆、胰腺疾病,如食道炎、胃炎、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等;肾病,心脏病;月经病及带下、不孕,慢性湿疹、皮炎、痤疮,自体免疫性疾病,腰腿痛等各种慢性疼痛、眩晕、耳鸣聋、失眠、虚弱、便秘、浮肿等。精于脉诊和望诊,善用经方,疗效卓著。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晚上
挂号费: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傅延龄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