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28日,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主办,医院胰腺中心承办的,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胆微创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会议邀请国内胰腺疾病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急慢性胰腺炎的综合诊治等内容开展学术交流。
大会现场
胰腺癌发病增长快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患者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预后普遍较差,5年生存率5%。
医院胰腺中心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主任委员陈汝福指出,胰腺癌目前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7-8位,发病率逐年升高,到年,预计胰腺癌发病、死亡率将上升到第二位。而对于它,目前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早诊检测或人群筛查的方式。
究之原因,胰腺癌位于腹腔后背,位置较深,发病早期通常没有特异症状;检查方面,也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
重视肿瘤的早期诊断,推广综合治疗理念,依然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陈汝福表示,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向基层医生普及胰腺病的诊疗规范,提供技术指导,医院胰腺中心的微创技术和多学科诊治经验,让胰腺病的诊治关口前移,患者在当地能够早期发现,得到及时处理或转诊。
推广胰腺微创技术
“现在提出‘胰腺病’的概念,主要就是体现多学科诊治。”陈汝福说,胰腺疾病比较复杂,不仅仅是要外科治疗,还需要内科、病理、放射、营养等多学科团队参与,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
近年来,学科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发展,尤其微创技术的优势,胰腺癌预后提高很快。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作为腹部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一般要4、5个小时,现在最快1个多小时能完成,术中出血少,帮助患者更好地度过“手术关”,能够早期接受综合治疗,患者出院时间也从15-20天缩减至7-9天。以前诊断“癌王”活过1年的患者很少,现在大多数生存超过2年。
重视8个危险因素
胰腺癌早发现难,但并不是“无计可施”。陈汝福提醒,胰腺癌主要还是“生活方式病”,环境、不良生活因素占50%-80%,遗传因素很少,应从自身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发现上腹部不适要定期检查。慢性胰腺炎、糖尿病也都是早期的高危因素,对这类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以下8种因素有关:
1.吸烟。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3-6倍,戒烟能有效降低胰腺癌发生风险。
2.饮酒。长期酒精刺激会直接损伤胰腺组织,诱发胰腺炎,反复发作可能诱发癌变。
3.职业暴露。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F-萘酸胺、联苯胺、炔化物等,与胰腺癌发病有关,但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4.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可导致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胰腺功能的不可逆损害。
5.糖尿病。70%-80%的胰腺癌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发病率为1/。
6.遗传因素。10%-20%的胰腺癌具有家族史,亲属患病危险增高3-5倍,若家族中有2例以上胰腺癌,其一级亲属患胰腺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18倍左右。
7.肥胖。体脂指数BMI增高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
8.年龄、性别。男性胰腺癌发病率远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风险增大。
江玲
张蓝溪殷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