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简单可以归成三类#
一类是满不在乎。“我体检血糖超标,医生让我减肥、戒酒、多运动,但是我自己啥感觉也没有啊,工作应酬必须得经常陪客人吃饭喝酒,我也没办法。”第二类是充满幻想。“我这糖尿病,吃药能控制,但是没法根治啊。我听说有个偏方很管用,能不能去试试看?”第三类是自暴自弃。“治也治不好,我这血糖看来是没救了。人活着不就是为了痛快吗?我该吃吃该喝喝吧。”这三种心态当然都是非常错误的,但它们反映的问题却是非常真实和普遍的。归根结底,我们对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底层科学和医学规律,对如何预防和管理这种疾病,是严重缺乏了解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一病症。糖尿病的特点和确诊标准糖尿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症状非常复杂,但是病因非常简单。它的疾病症状,说起来挺复杂的,医生们喜欢用“三多一少”来概括,也就是说吃得多、喝水多、排尿多,同时体重下降。如果一个人长期患有糖尿病,又没有好好治疗和管理,慢慢地还会出现全身性的并发症,影响全身好多个器官和组织,比如视力模糊、皮肤瘙痒、肾病,以及所谓的“糖尿病足”。但是在这些复杂症状的背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却可以说非常的简单直接:抽一管血,看看血液里的糖分的浓度就足够了。#人体血糖水平如何保持稳定?#
所有复杂生物的循环系统里都有糖,且其本质是同一种富含能量的化学分子——葡萄糖。
这种分子能够被人体细胞吸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分,并在这个过程里,释放大量的能量。哪个身体细胞缺能量了,直接从附近的血液里抓葡萄糖来用就行。
如果血糖低了,说明身体有很多细胞需要能量,需求大于供给,那就赶紧多吃点东西,多释放一些葡萄糖到血管里去。
反过来,如果血糖高了,那说明供给大于需求,那就少吃东西,同时赶紧把多出来的葡萄糖从血液里回收、储存起来。
就这样,只需要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我们就可以保证,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获取了它所需的能量,不多也不少。
而想要保证血糖的稳定,就是两套相互制衡的作用机制。
第一套是负责升高血糖的。
如果它检测到血糖太低,就要赶紧通过各种办法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到血液里,让血糖升上去。
第二套是负责降低血糖的。
如果检测到血糖太高,就要赶紧通过各种办法吸收血液里的血糖,让浓度降下来。
拿人体来说,这两套功能相反的系统,主要位于人体的同一个地方——人体胰腺上的胰岛。
胰岛上有两种功能相反,但是彼此靠近的细胞,分别叫作α细胞和β细胞。
α细胞的作用就是升高血糖。
β细胞的作用就是降低血糖。
再说的具体点,就是:
当我们剧烈运动之后,身体能量消耗得比较多,血糖水平降低。
这个时候,α细胞就会释放胰高血糖素进入血液,让我们感觉到饥饿,所以赶紧找点吃的填饱肚子;同时它会让肝脏赶紧生产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供给身体细胞。
而反过来,大吃一顿之后,米饭和面条里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一下子血液里有太多的葡萄糖,用不完了。
这时候β细胞就会释放胰岛素进入血液,让我们的大脑知道自己已经吃饱了,不要再吃更多东西了;同时让我们的身体细胞,特别是肌肉细胞赶紧把多余的葡萄糖吸收进去,不要让别的细胞吃得太撑。
在一天当中,在我们一生当中,这两套系统频繁的交替开关,就像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一样,保证我们以一个安全的速度,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当这套系统失调的时候,特别是负责降低血糖水平的胰岛素系统失灵的时候,糖尿病就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糖尿病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糖尿病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的医生们,都注意到过这种疾病。而且,古代医生们就有发现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人,但彼此间差别特别大:一群病人是十几岁的孩子;另一群则是四五十岁的成年人,而且往往是养尊处优、大腹便便的中老年人。这两群病人的症状高度一致,但是他们从年龄到生活习惯,都找不到什么共同点。可想而知,这个现象会让对糖尿病的解释更加复杂:如果真的是某个单一原因导致了糖尿病,比如说胰岛素系统失灵,那为啥糖尿病会同时出现在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群人身上呢?后来,有科学家做了个实验才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个实验就是给糖尿病患者,喝一杯浓浓的糖水,先把血糖升上去,然后再给患者打一针胰岛素。结果,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差异:有一些患者,特别是年纪小的患者,打了胰岛素之后,血糖很快就降下去了;但是更多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年纪大、大腹便便的,打了胰岛素一点用都没有。这样就把两类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糖尿病患者,给清楚界定开了,而且还直接提示了,胰岛素系统在当中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一类,打了胰岛素,血糖就降下去了,他们之所以得糖尿病,是因为缺了胰岛素(我们体内的胰岛素,由β细胞提供);后一类——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打了胰岛素,血糖还是没反应,所以他们可能是因为身体对胰岛素的感知出了问题,再多的胰岛素也无法发挥作用。此后,开始把身体缺乏胰岛素导致的糖尿病叫作“1型糖尿病”;把身体对胰岛素失去反应导致的糖尿病叫作“2型糖尿病”。那么,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能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不足,是为什么呢?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又是为什么呢?必须得说,这两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仍然是糖尿病研究重要的前沿领域。不过有个大致的判断是:①相当一部分1型糖尿病其实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具有先天性,即本来应该只攻击外来病原体的免疫细胞,却转头攻击人体自身正常的胰腺β细胞。(1型患者不足总患者数的10%)②2型糖尿病是个复杂的全身性疾病,身体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可能参与其中。(2型患者占总患者数的90%以上)抛开复杂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因。在全世界范围,特别是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最近几十年里飞快上升。拿咱们中国为例,年的发病率还不到5%,但是如今已经超过10%,还有接近一半的成年人处在糖尿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接下来,我们就重点了解一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与现代生活在咱们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过去三十年增长了一倍,现在全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1亿人。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光中国有,实际上整个发展中国家圈,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等,都能看到类似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肥胖,世界范围内,90%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也有具体的实验,证明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然而,肥胖到底是怎么导致2型糖尿病的,科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而且有说服力的解释。此外,像缺乏运动、动物脂肪摄入多,甚至失眠、压力大,也都和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也不太清楚。目前人类对2型糖尿病发病原因的研究,就处在这么一个相对混乱的历史阶段。2型糖尿病,身体可能的变化一个糖尿病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他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这些变化里,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特点一:发病初期毫无征兆作为慢病之王,糖尿病有三个特别重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种疾病刚刚发生的时候完全无法察觉。我们前面讨论过,糖尿病人有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但是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这是为什么呢?正常来说,肾脏会尽可能把水分留在人体中,只用最少的液体把废物排出体外。在高血糖的条件下,肾脏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没法全力吸收水分,因此会让更多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多尿,当然会导致人口渴和大量饮水。此外,我们直观上会觉得,血液里糖分特别多,人体细胞会获得大量的能量,所以人会变胖?然而,恰恰相反,在胰岛素系统失灵的时候,人体细胞压根就感觉不到血糖的存在。血糖无法被正常吸收,反而都从尿里白白流失掉了。时间一长,人体反而会进入缺乏营养的状态,体重下降和暴饮暴食同时出现。以上都是长期累积的一个过程。如果血糖仅仅是有一点点偏高,或者仅仅是有那么一两天偏高,都不足以让肾脏的功能、人的体重这些指标被严重破坏,导致这么明显的症状。特点二:一旦开始就极难逆转糖尿病一旦开始发病,就会进入几乎不可逆的持续恶化状态。这个过程可以被控制,但是几乎无法彻底让它停下,更几乎不可能逆转。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人一旦发病,就算是现在用药很好的控制,彻底无进展和消失的比例只有0.01%,哪怕部分缓解的也只有1%多一点。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时候,糖尿病人打的是一场根本没有胜利可能的战争。他们还必须打起精神参战,才能最多换一个小输当赢的结果。这种不可逆的特性是怎么来的呢?#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是一个逐级放大的正反馈循环#
首先,人体细胞“耳朵聋了”,无法听到胰岛素的敲门声,所以血糖居高不下;
当人体意识到血糖升高之后,赶紧通知胰腺β细胞,生产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
β细胞收到通知,就会开足马力生产胰岛素;
到最后,β细胞不堪重负,甚至死亡。
而β细胞死亡的越多,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就会越差,就会反过来让血糖更高,从而身体就会逼迫β细胞生产更多的胰岛素……
所以,在这个正反馈循环的驱动下,糖尿病会朝着越来越严重的方向一路狂奔下去。
而这一路狂奔的结果,就是非常可怕的糖尿病并发症。
如果说“三多一少”是糖尿病吹响了进攻的号角,那糖尿病并发症就相当于敌人在战场上用上了核武器。
一个患上糖尿病10年的人,如果对血糖不加以管理,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高达98%。
我们来看三种非常特殊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糖尿病肾病——简称“糖肾”;以及糖尿病足——简称“糖足”。这三种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们的发病机理有相似之处:血管里糖分太多,会改变血液的很多物理、化学性质,比如流动速度、粘稠度、酸碱度等。这些变化积累一段时间,就会让纤细的末梢血管经受不住,要么破裂,要么阻塞,要么长出新的分叉。这些变化如果发生在眼球,就会引发视力下降、视网膜损伤;出现在脚部,就会导致血管肌肉和神经的坏死;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衰竭。每年都有大量的糖尿病患者因此失明、截肢,或者必须依赖透析才能生活。在中国,肾衰竭患者的1/3,失明患者的一半,截肢患者的60%,都是糖尿病导致的。而这些并发症,仅仅是糖尿病恶果的一小部分。糖尿病还会广泛的引发其他的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和高血脂。而在这三种疾病的共同施压之下,人体的心脏、血管、大脑都更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心肌梗塞和脑卒中——也就是常说的“中风”。每年全世界有近万糖尿病人过早死亡,主要就是拜这些心脑血管疾病所赐。特点三: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负担糖尿病一旦发病,就会进入不可逆的持续恶化过程。病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控制血糖、改变生活方式,才能换来这些并发症的推迟发作。这是糖尿病的第二个特征。而这一点,又直接导致了糖尿病的第三个特征——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是精神疾病。早中晚三个阶段,往往对应不同心理反应,早期的轻视和盲目乐观,确诊时的急躁,中晚期的绝望和自暴自弃。这三种心理反应听起来大相径庭,但是它们的害处是一样的:都会让糖尿病患者偏离正确的轨道,不好好吃药打针,不好好检测血糖,不认真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不听医生的建议,不愿意锻炼身体……所有这些,只会让他们在对抗糖尿病的战场上输得更快。#对待糖尿病的正确态度#
糖尿病发病初期难以察觉,疾病开始就无法逆转,除了各种身体器官的病变,还会导致心理和精神异常。
这是糖尿病作为“慢病之王”的核心特征。
这么听起来,糖尿病是不是就没救了?
当然不是,先明确一点:
虽然糖尿病几乎无法逆转、难以治愈,但它是完全可控的。
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就能把疾病的发展速度和各种并发症的风险,控制在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如果糖尿病人能够积极接受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把血糖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人均寿命和健康人没有区别。
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糖尿病确诊之前,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①重视身体的预警信号医学上有个“糖尿病前期”的标准,即血糖值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标准值之间(空腹血糖6.1~7mmol/L,餐后血糖7.8mmol/L~11.1mmol/L)。如果在这个阶段积极采取措施,是完全有可能恢复健康,阻止身体滑向糖尿病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糖尿病前期固然不好,是一种亚健康的身体状态,是糖尿病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它其实也是糖尿病真正到来前,身体对我们发出的非常珍贵的预警信号。具体来说,建议: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人、家族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是数值已经偏高的人等,可以每年做一次“糖耐量检查”来判断。②如何做到正确预防?假设通过检查,我们第一时间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这种似病非病的状态,那预防糖尿病的战役就要立刻打响了。这也就进入了我们的第二个关键词——预防。也就是及时采取行动,防止自己最终滑向糖尿病。具体该怎么做呢?最容易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预。简单来说,就是改善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如果这些都难以坚持,也可以辅以降糖药物。拿二甲双胍为例,美国的DPP研究就发现:吃二甲双胍片也可以大大延缓甚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只不过效果不如改变生活方式那么好。#中国人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在西方世界,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体重超重,甚至肥胖的人。
相比之下,中国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本就不超重,所以减肥就被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上,只对少部分确实肥胖的患者有效。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过大。
也就是说,我们吃太多主食了,比如常吃的米饭、面条、馒头、大饼,都是精加工过的淀粉。
而淀粉本质上,就是联成一串的葡萄糖分子。这些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分解、吸收,变成血糖。
所以吃一顿典型的中国饭,相比啃一块牛排或者全麦面包,一个人的血糖水平往往会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
而这种剧烈的血糖波动,可能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这样一来,中国人想要预防糖尿病,除了国际通用的增加运动、控制饮食之外,调整饮食结构,少吃精制淀粉,多吃杂粮和粗粮,蔬菜水果,就显得更加重要。
确诊2型糖尿病,该怎么办?两个关键词——控制和缓解。①控制的目标在中国的指南中,医生们希望把糖化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分子的比例,控制在6.5%之下。只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光说明血糖总体被控制得很好,也会大大降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②如何控制糖尿病恶化?在我国的临床指南当中,糖尿病控制手段的核心特征是——分层次,分阶段。具体来说,管理生活方式是基础,加上合理使用药物,一种不行,就再加一种或换一种,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不二法门。常见的药物比如二甲双胍、格列净等等;同时,还有很多正在值得探讨的新方法,比如减肥手术、专门设计的新食品等,也提供了缓解乃至战胜糖尿病的新曙光。胰岛再造:未来可期的希望之光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当完备的胰岛素药物。这些药物是挺好的,但距离完美还差得远。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输送入人体的胰岛素,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像人体的胰腺β细胞那样,实时监控血糖水平,对血糖的微小波动做出及时反应。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比较直接的思路就是,胰腺再造。截止目前,唯一一款上市的人工胰腺产品,来自美国美敦力公司。这款代号“g”的产品在年正式上市,目前已经有接近20万名1型糖尿病患者开始使用(未来经过改进,有可能可应用于2型)。但是,这毕竟是人造的机器,各种缺点也不少,比如说可能出现的机械和电子故障。比如说长期佩戴可能会引起感染,比如在很多场合仍然需要人来操作,特别是要定期校准。好在,科技是无止境的。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了,不使用任何人工材料,给糖尿病患者制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全新的生物胰腺的研究。在本世纪初,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明了一种方法,能够把人体已经失去分裂繁殖能力的细胞,重新转变成可以持续分裂繁殖的干细胞,这就是“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直接从糖尿病患者身上采集一些细胞,再把这些细胞重新变成干细胞。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干细胞就能持续大量地分化成胰腺β细胞了(实验室已培养成功)。这样,患者根本不存在器官移植的异体排斥问题,而且患者也不需要苦苦等待合适的器官捐献者了。同时,现阶段发展势头正劲的,不用通过诱导,而直接获取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胰腺β细胞的研究发展速度更快。预计未来10-15年的时间,甚至更快,这项技术应该就会进入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当中。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用干细胞再生胰腺的技术,目前尚未实现,但是间充质干细胞(后简称“干细胞”)于糖尿病治疗,现在就无用武之地吗?当然不是。干细胞具有着强烈的分化再生功能,可以促进受损伤胰岛β细胞的再生修复,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同时,干细胞还能通过其分泌的外泌体,促进细胞对糖吸收,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干细胞的自动分化与迁移机制,能直接参与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比如糖尿病典型的三大并发症糖网、糖肾、糖足修复。所以说,干细胞于糖尿病治疗,不论是1型,还是2型,都有迄今为止最好的治疗效果。更有部分病例表现出可喜的彻底治愈效果,因为目前并不是很清楚具体的作用机制,所以还不能作为一套成熟的治疗方式,让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被彻底治愈。但其对修复因糖尿病导致的器官损伤,以及减少胰岛素和降糖药物的应用量,确实有既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下,分别由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科普中国以及CCTV制作的三个视频,分别讲述了糖尿病的分类和形成过程,干细胞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机理以及应用案例。|哈佛大学漫画3分钟讲解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原理|科普中国: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
|CCTV案例:干细胞让折磨多年的糖尿病竟被「根治」!走开,糖尿病君
我们一起期待更多可能!
(注:本文有关知识有参考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的《给忙碌者的糖尿病医学课》医院内科及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迟家敏主编的《实用糖尿病学(第四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