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特病理学彩色图谱

简介病理解剖学是鉴定和解释活体组织形态结构及相关生理和病理功能的一门科学,包括大体和镜下两部分。病理学帮助我们阐述疾病发病机制和确定分型。若想正确认识形态学改变,学好病理学必须对细胞和组织正常的组成和形态(即正常解剖学和组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正常形态的偏差需要病理的解释。学习病理学应该掌握病理解剖学的两个基本原则:1.所有的形态学改变都存在机体对“时间—空间变化”的剂量依赖性效应。首先,低于功能变临界点,即使患者存在明显的症状,也没有形态学的损伤;其次,在功能紊乱的发生和发展到形态学改变(称形态发生)之间存在时间延迟。空间变化是指形态学损害在“毒素作用”部位最严重,并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轻(或越来越不典型)。这些在对活组织进行病理鉴定时必须牢记。2.无论对什么性质的损伤,活体组织仅有有限的几种反应形式。这些反应形式的变化将为我们提供损伤的病因学上的线索,但即使新的病原(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出现,也没有完全新的反应形式。因此,无论病理解剖学的损伤看起来多么明确,对疾病的最终评估必须考虑临床病理相互关系,即必须认真地对待所有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解剖学上的发现。目录

第一章总体的反应性类型

第二章心血管系统

第三章呼吸系统

第四章胃肠道系统

第五章肝、胆囊和胰腺

第六章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第七章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八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九章皮肤

第十章淋巴和造血组织

第十章骨、关节和软组织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

部分内容变性是细胞对急性损伤的形态学反应(可逆性损伤),不会导致细胞的迅速死亡。单个细胞或细胞群(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表明一种持续性的分解代谢,也不会迅速致命。细胞凋亡和坏死是不可逆性细胞损伤之后,细胞死亡的不同形式。炎症以血流状态改变(充血、前期淤滞和淤滞)、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出(水肿、纤维素性渗出)、血细胞边集和渗出、红细胞被动渗出(出血)等微血管反应为特征。激活免疫系统的起始抗原性质(外源性或自身免疫性,可溶性或颗粒性)和免疫系统应答成份受损(T细胞系统或B细胞系统)的不同,可以引起不同形态的炎症反应。再生肥大和增生是组织、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修复方式。肿瘤形成(“新生物”)是指持续存在有活性的生长因子或增生抑制功能丢失(或生理性凋亡)所引起生理性的生长调节紊乱,导致良性或恶性肿瘤的形成,伴有或不伴有周围细胞和组织的消耗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获取

提取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zz/1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