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高空坠落事故等带来的严重多发创伤,医院面临的棘手难题。医院建立“五位一体”急救体系,探索创伤救治新模式,广受好评。日前,壹周刊记者实地探访。
惊心动魄的急救
年12月19日,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大楼前,一辆急救车送来了一名急需救治的男子。右股骨颈及股骨干骨折,胰腺断裂、脾破裂、多发性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腹腔积血……这名30多岁的男子在车祸中身体多处重伤,命悬一线。
“血压掉的厉害,心跳升的太快……必须马上手术!”值班医生蒋国庆看到伤者第一眼感觉不妙,再检查伤情,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意味着又是一场与死神抢时间的“恶战”。
蒋国庆在医院普外科工作多年,一个月前被选调到急诊,担任新成立的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二病区主任。医院普外科权威专家,他过去常受邀给急诊收治的疑难病患会诊,也多次在三更半夜接会诊电话。但亲眼目睹急等抢救的病人,需要他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拍板完成一个跨多个医疗学科的救治,还是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
创伤中心的病人常是复合伤,需要不同学科医生配合。当时,几乎在这名病人被送到创伤中心的同时,除了蒋国庆,骨科、脑外科等相关急救医生也很快集中到病人跟前,当场会诊,迅速给出了治疗方案。
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又摆在了面前。这名患者出现烦躁症状,很难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家属又不在场,无法就治疗方案征求意见。谁来替他做决定?
“心率刚来时次/分,血压85/42mHg,已出现休克症状,很快心率升到了-次/分,随时有可能心跳聚停。”没有时间了,蒋国庆意识到不能再等再犹豫了,一边行抗休克治疗,一边联系医务处,提出先行抢救。医务处对照相关规定同意先行抢救。等不及履行手续,病人进了手术室。
这名病人因为得到及时抢救,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医院后连连致谢。几天前,创伤抢救团队为他做了最后一处手术,现在健康状况较好,“能吃能喝”。
除创伤病痛
随着交通、高空坠落等事故频发,需急救的创伤病人增多,上述这样的重病例很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的第一位致死原因,全球每年超过万人因此丧生;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人数高达万,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达70万以上。
而我国创伤救治的技术发展整体落后于临床其他专业,急诊救治多是外科医生首诊、各相关科室会诊模式。由于病人往往多器官、多系统损伤,急救涉及多个科室,救治过程中跨医疗学科的沟通协调等都需要时间,时间上很难“严丝合缝”,有时甚至可能出现没有任何一个科室敢收治的尴尬。
近年来,医院承担着扬州及苏中、安徽等周边地区的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急生命之所急,一直努力提高急诊重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年2月,医院启用新急诊医学中心,并推出扬州首家可以同时进行外科手术、介入治疗以及影像检查等诊疗的杂交复合手术室。急诊医学中心还依据急救轻重缓急设置红、黄、绿区,分别对应不同伤情等级的患者,并开设多条专门绿色通道,为更快更好地抢救病人提供全方位保障。
年,经过省卫计委批准,医院在苏中地区率先成立按省级标准建设的创伤救治中心。一个多月前,创伤救治中心建成并试运行,建立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诊手术、危重病监护、急诊科病房等“五位一体”的急救体系。
“从急诊医学中心,到集全院之力的创伤救治中心,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抢时间救病人。”医院创伤中心主任王永祥主任医师介绍,医学上讲抢救时间窗,比如病人脑损伤引起的休克,如果错过宝贵的4-6分钟黄金抢救时间,休克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病人就算被救活也可能成植物人了。“期待通过努力,尽量压缩可以被压缩的中间环节,为有效抢救赢得更多时间。”
打造技术过硬创伤救治团队
12月1日,医院创伤救治中心试运行第一天,有病人家属发现,抢救一线负医院经验丰富的大外科主任。“这一级别的专家,以往多在危重病情会诊救治时才需要他们亲临现场。”病人家属说,看来新的创伤中心救治能力真不一般。
王永祥主任介绍,创伤救治中心为了进一步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从各个科室抽调高年资医生组成创伤治疗团队。“挑选的都是主治医生以上的业务骨干,以便能及时准确地进行病情诊断及治疗、处置。”
在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高年资创伤治疗团队全天候服务患者,不仅在急救环节,还体现在后续治疗期间。
1月9日,创伤中心二病区,一名脱离生命危险的病人在医生查房时反映腹部胀痛。医院的普遍做法,是查房医生为他“请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基于其他科专家工作轻重缓急的安排,可能等待数日。而当天,一起查房的普外科、骨科、脑外科专家就在患者的床边当场给出了治疗意见。
医院创伤中心,流传着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说法,说专科只能算合格,全专科才算好急救医生;评价某一位医生怎么样,由病人来考核。
一般来说,专科医生在某个医疗学科的理论实践比较深入,全科医生对多个学科都有不太深入的了解。创伤中心对专科医生提出的要求是:不仅在本学科,还要根据急救需要深入了解相关学科主要医疗技术。比如,遇到急救病人没有呼吸的情况,过去需要麻醉师插管,创伤中心对急救医生进行了系统的插管理论和实操培训,要求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上个月,49例急救插管病例,都是由急救医生独立完成的,没有一例需要请麻醉师配合,大大提高了效率。
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理念渗透了急救的各个环节。以院前急救为例,医院创伤中心与“急救中心”协作,病人上了救护车以后,血压、心跳等基本情医院,供急救医生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抢救准备。而这时病人可能还医院的途中。
提升救治能力护佑生命健康
相关数据显示,扬州地区多发伤病人有两三成外转到南京、医院救治。多发伤病人外转,首先可能会耽误抢救时间、加重病情,其次还增加了病人的医疗支出,再有还会加剧病人及家属内心的不安。
据了解,医院创伤中心运行以来,院内没有发生一例外转多发伤病例,新医疗团队的创伤救治能力提高,医院的信心也大大提升。王永祥主任介绍,从一个多月的数据分析看,病人过去平均在抢救室滞留时间为一二个小时,如今已经降至半个小时。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医院创伤中心从创建初始,创伤中心领导小组负责人、该院副院长徐道亮多次召开协调会,确保在细致入微的中心运行流程支撑良性运转,一套被实践初步证明的科学、高效、规范的急救系统完美运行。在创伤中心办公室,记者还见到了一套中心运行流程规范,单这一项内容就有60页纸之多,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目前,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正在通过优化创伤救治中心,以及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等建设,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医院院长王静成指出,推医院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医院提升内涵质量的重要举措。四大中医院整体救治能力水平,只有整体救治能力水平提高,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来源:《壹周刊》张宏兵
编辑:蒋潇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