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杨丽清整理:薛亚丽审核:杨丽清
年4月26日,我院超声科杨丽清老师为级级规培学员进行了专题讲座——《胰腺超声诊断》。
胰腺超声起于60年代,由国外学者报道,我国胰腺超声70年代末开始。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深,前方有胃肠气体干扰,因此在上腹部器官中,胰腺是超声检查诊断相对困难的脏器。应用高质量超声显像仪,结合熟练的超声检测技术,绝大多数患者能清楚的显示胰腺,对发现胰腺肿大,胰腺肿物,胰管扩张,结石,异常回声有重要意义,尤其可及时发现临床不易诊断的胰腺体尾部小肿瘤,胰周积液,胰腺囊肿,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若要获得满意图像,必须改善仪器质量、提高分辨力、排除气体干扰、改进操作手法、熟悉解剖、才能提高胰腺的显示率,只有了解病理及临床知识才能判断正常与异常胰腺,为早期诊断胰腺疾病创造条件。
一、解剖:(1)胰腺是腹膜后位器官,无包膜,在上腹部及左季肋区深部,位于小网膜囊后方。自十二指肠左侧向左上横行到脾门、横跨第1—2腰椎椎体前方,其体表投影是,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下缘相当于脐上5cm,长约10-15cm,厚度胰头部2.5cm以内,胰体、尾部2.0cm以内,重量为60—g;组成:胰头、胰颈、胰体、胰尾。
(2)胰腺导管:胰腺导管是胰腺组织引流胰腺外分泌液即胰液的导管,包括主胰管和副胰管。
(3)胰腺的血液供应:腹腔动脉分支;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脾动脉的分支;
二、超声检查的断面:
1、横断面:观察胰腺长径
2、纵断面:观察胰腺的横径。
3、定位标志:由于胰腺无包膜,因此与周围脂肪组织不易区分,需要血管做定位标志:
(1)下腔静脉,前方为胰头,左前方为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的起始部,前右侧有胆总管下段。
(2)胰颈前方有胃幽门,其后方有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
(3)胰体后方有腹主动脉,胰体上缘有脾动脉横行。
(4)胃十二指肠动脉是确定胰腺右侧缘或胰头的定位标志。
(5)肠系膜上动脉是定位胰体的标志。脾静脉可作为胰体、尾的定位标志。
三、胰腺探测方法:
1、晨起禁食,常规空腹8—12小时,适宜上午检查,对肠胀气者可用消除胀气的药物,便秘者睡前服缓泻剂,检查当日排便后进行检查。
2、如胰腺显示不清时,饮水—ml,使胃内充满液体,作为透声窗,便于显示。
3、体位:仰卧位;坐位;侧卧位;俯卧位。
4、检查方法:横切;2、斜切:弥补横切不足;3、纵切。
注意事项: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无包膜,其前方有胃及横结肠气体干扰,因此胰腺的显示常常不满意,下列方法有助于提高显示率。
(1)纵切面:在肝与下腔静脉,肝与腹主动脉之间,注意观察胰头、胰体。(2)横切面:要认准脾静脉在胰腺后方,不要将上端的脾动脉和下端的左肾静脉误认为脾静脉。(3)调节增益到合适的水平,要调低增益,全面观察胰腺头、体、尾。(4)胰头区无回声区扩大时,就注意十二指肠内积液,要变换体位观察区别。(5)胰尾显示不清应改坐位或坐位并饮水后观察。(6)胃肠胀气者,需将探头加压检查,或服消胀片后检查。(7)后腹膜肿块,腹腔淋巴结肿大,肾及肾上腺肿块可使脾静脉前移。而胰体尾部肿物,可使脾静脉后移。注意加以分辨区别。
四、正常胰腺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测值
胰腺大小(横切面,前后径):
1、胰 头2.0,2.1~2.5,2.5cm
2、胰体尾1.5,1.6~2.0,2.0cm
3、胰 管≤0.2,0.3cm
回声:边界整齐、光滑、均匀中等回声,较正常肝脾回声高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形态:蝌蚪型,胰头厚,体尾逐渐变细,最多见;哑铃型,胰头、胰尾粗,胰体细;腊肠型,胰,头,体尾粗细大致相等。
胰管:正常主胰管为两条平行光滑的高回声线内径0.2cm左右,>0.3cm提示扩张。
儿童、年轻人与肝实质回声一致。肥胖者、老年人较肝实质回声强
胰头厚<2.5cm,胰体尾厚<2.0cm
五、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炎性病变:急/慢性胰腺炎;局限性胰腺炎
囊性病变:胰腺真/假性囊肿;胰腺囊腺瘤/癌
实性肿瘤:胰腺癌;壶腹部肿瘤;胰岛细胞瘤
(一)炎性病变:
1、急性胰腺炎:
水肿型急性胰腺炎声像图
胰腺弥漫性肿大,轮廓尚清晰;实质回声减低,甚至接近无回声;胰管多无扩张;可见胆系病变;上腹部肠道积气;肝肾隐窝或盆腔可有少量液性暗区;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声像图;胰腺肿大,轮廓不清晰,边缘不规则;实质回声减低伴不均匀强回声;周围组织层次结构模糊增强;胰腺局部积液或假性囊肿形成;腹、胸水及肠道积气,肠麻痹。
2、慢性胰腺炎超声表现:
胰腺大小可以正常,轻度弥漫性增大或局限性肿块样增大,少数患者胰腺缩小;胰腺形态可轻度不规则,边界不规整,与周围组织,界面模糊;胰腺实质由于纤维化而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呈条状、带状,实质内有时可有钙化斑;胰腺局部或周围出现无回声区,表示有假性囊肿形成;胰管有不规则扩张、扭曲、呈串珠状;胰管内可有强回声光点、光斑、胰管结石。
3、假性囊肿超声表现:
胰腺部位可见液性暗区,囊肿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囊肿壁可薄厚不一;囊肿多为单房,也可为多房状及蜂窝状;囊肿内可为无回声,及坏死组织碎屑形成低回声,中等回声,高回声;囊肿后壁回声增强,可有侧方声影;囊肿较大时胰腺形态失常,可压迫周围组织。
4、胰腺真性囊肿:
胰腺组织本身发生的囊肿,囊壁来自腺管或腺泡上皮组织;主要包括:先天性、潴留性和寄生虫性三种;真性囊肿多较小,不引起明显症状。潴留性囊肿超声表现:沿主胰管及其分支出现单房性无回声区有时可见囊肿与胰管相通,也可合并胰管结石,胰腺钙化,胰实质回声不均匀增强等慢性胰腺炎的超声征象。
5、包虫囊肿:病因:感染细粒棘球幼囊虫所致,超声表现:囊肿壁不规则增厚,壁回声增强,在囊肿内可见子囊或头节所致的高回声。
(二)囊腺瘤分为两类:
浆液性囊腺瘤:蜂窝状、不伴乳头突起,间隔较均匀纤细,无恶变倾向;
黏液性囊腺瘤:多房样结构伴乳头状实性隆起,间隔厚薄不一,有恶变倾向;
1、囊腺瘤生长缓慢,症状隐匿;
2、囊腺瘤:胰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低,多见于中年女性;
3、好发于胰腺体、尾部肿瘤较大,圆形或分叶状,有完整纤维包膜,切面呈蜂窝状或多房样改变,囊内含有液体;
4、胰腺囊腺癌:极为罕见多由胰腺囊腺瘤恶变而来,恶变时间一般较长,生长缓慢;、5、胰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胰头癌多见占胰腺癌2/3
直接征象:多局限性增大,少数弥漫性肿大;团块状、分叶状,边界不清,轮廓不规整;肿物回声不均匀减低,可有强回声斑和无回声区;后方多回声衰减;胰头癌胰管可扩张,呈截断样
间接征象:梗阻水平以上胆道扩张;可有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下腔静脉、脾静脉、门脉、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周围脏器浸润(胃后壁、十二指肠)及种植;可有腹水
周围转移征象:胰腺周围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肿大,胃壁浸润,腹腔转移,肝转移。胰腺癌缺乏一般恶性肿瘤动脉血流怀抱征象,血供不一定丰富,但彩超可直观显示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等血管与胰腺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破坏,血管走行异常,管腔内血流紊乱,局部狭窄、闭塞。
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90%多为良性:
超声表现:上腹探及一肿物与胰体、尾相连呈圆形、椭圆形、边界清、光滑、可有分叶;肿物较大时内部回声可不均匀部分呈无回声区,为囊性变所致;肿瘤常位于胰腺体尾部,如有典型低血糖症状者应仔细寻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