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年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其前身为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办的《中医年鉴》,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至今已连续编撰出版36卷。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将《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和学术卷两部分,行政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承办,学术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以下简称《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国家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
中药药理概述(续)
年,CNKI收录的中药药理研究论文余篇,其中单味中药或方剂余篇,中药有效成分余篇;WebofScience收录的中药药理研究论文余篇,其中单味中药或方剂余篇,中药有效成分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抗肿瘤等方面。
对肝脏疾病作用的研究
胡晓阳等研究表明,尖叶假龙胆提取液能够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提高SOD、谷胱甘肽(GSH)的水平。DongY等研究表明,桑黄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脏与小肠的法尼醇X受体mRNA表达有关。刘玮等研究表明,虎杖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有抗氧化及减轻炎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γ–谷氨酸转肽酶,提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GSH水平,降低TNF–α与层粘连蛋白有关。李寒冰等研究表明,鲜拐枣汁可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组织损伤,机制与降低肠道中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增加革兰氏阳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并降低TLR4、NF–κB及IL-6的水平有关。宿世震等研究表明,布渣叶有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血脂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增加肝脏中脂联素受体AdipoR2的表达有关。熊海容等研究表明,竹节参总皂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肝脏再生相关的miR––5p/HGF–c–Met信号通路有关。熊敏琪等研究表明,三七皂苷R1可抑制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其机制与调节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PPARγ、肝X受体α、ATP结合盒转运体A1以及B族I型清道夫受体有关。王云龙等研究表明,大黄素可减轻CCl4引起的小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和促纤维化因子TGF–β1的释放有关。宋复兴等研究表明,丹酚酸A有抗CCl4引起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与提高肝细胞胞浆NF–κB、IκBα蛋白的表达,降低细胞核NF–κB蛋白的表达,并抑制炎症因子与肝星状细胞激活因子基因水平表达有关。马滢等研究表明,丹酚酸B可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小鼠肝纤维化-肝细胞癌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Smad3C/p21、pSmad3L/PAI–1/c–Myc信号转换有关。王乾宇等研究表明,杜仲多糖具有显著的抗小鼠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肝脏中Ⅰ和Ⅲ型胶原蛋白、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及TGF–β1mRNA表达有关。霍焰等研究表明,白英生物碱能诱导人肝癌Huh–7细胞凋亡,其机制与调控p38和Caspase–3蛋白有关。SunY等研究表明,牛蒡子苷元对小鼠肝肿瘤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牛蒡子苷元直接将C/EBPα募集到gankyrin启动子,PPARα随后也与C/EBPα结合,导致gankyrin的表达下调,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熊思敏等研究表明,大黄素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增加HepG2细胞内ROS堆积,ATP合成功能障碍,线粒体膜电位崩塌,进而诱导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导致钙离子和细胞色素C外流,活化caspase蛋白家族有关。肖潺潺等研究表明,辣椒碱对肝癌SMM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上调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下调细胞中Vimentin、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有关。
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陈伟霞等研究表明,胃肠安可降低胃癌细胞MKN45的侵袭能力,抑制胃癌细胞迁移,其机制可能与MMP–2、MMP–9蛋白水平直接相关。郭贤利等研究表明,乳浆大戟提取液具有抑制人胃癌多药耐药SGC/ADR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的参与有关。黄丽萍等研究表明,加味七方胃痛颗粒能抑制SGC胃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下调胃癌细胞TFF3、ERK/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LiaoKF等研究表明,当归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正丁二烯对苯二酚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可能与上调Redd1的表达、抑制mTOR信号相关,并通过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来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ZhouWJ等研究表明,苦参碱通过抑制IGF–1/PI3K/AKT信号,发挥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PengWJ等研究表明,健脾解毒汤可以抑制大肠癌细胞株的存活和增殖,可能是通过mTOR/HIF–1α/VEGF途径抑制肿瘤的发生、转移和血管生成,从而产生抗结直肠癌作用。FangM等研究表明,尖尾芋提取物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抑制恶性黑色素瘤,可能与PTEN/PI3K/AKT通路的调控有关。LiMM等研究表明,紫草承气汤对HepG–2细胞、人肾小管肌细胞或人宫颈癌HELA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WuJ等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可以增强阿帕替尼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作用,两者合用是通过下调p–AKT、p–ERK和MMP–9的表达发挥其抗肿瘤活性。LiNN等研究表明,白杨素的活性成分木蝴蝶苷B能明显抑制SMMC–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可能与COX–2/VEGF和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樊晓明等研究表明,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方对荷瘤小鼠MFC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下调VEGFA、MMP–13和TGF–βmRNA的表达发挥抗肿瘤活性。宗鑫等研究表明,保元解毒汤通过调节趋化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VEGF等信号通路,参与抗恶性肿瘤转移、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关键病理环节的调控。张惠子等研究表明,加味乌梅丸可抑制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两种主要机制发挥抗肿瘤效应。代兴斌等研究表明,益气除痰散结法能明显抑制荷瘤小鼠局部肿瘤的生长及肺转移,其机理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分化程度、增强免疫力有关。
对证候模型动物
干预作用的研究
萧闵等研究表明,金匮肾气丸可以降低肾阳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血清瘦素、脂肪组织瘦素受体蛋白含量。郑龙飞等研究表明,金匮肾气丸加味膏方和汤方2种剂型均可以通过提高促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含量,对肾阳虚证大鼠起到温补肾阳的功效。黄露露等研究表明,金匮肾气丸可能涉及股骨髁松质骨结构构成、物质转运、能量代谢和细胞增殖与凋亡等方面对肾阳虚证模型大鼠进行治疗。王燚霈等研究表明,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可通过上调抑炎因子叉头状转录因子3,并下调促炎因子IL–17的水平,恢复Th17/Treg平衡,减轻脾肾阳虚证大鼠肠道炎症反应,对肠道黏膜具有修复作用。李能莲等研究表明,四神丸可能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平衡,提高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高建平等研究表明,四神丸可明显降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IL–8、TNF–α的含量,下调结肠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减轻结肠黏膜损伤。白克运等研究表明,附子丁香散加味穴位贴敷可以降低阳虚型慢传输型大鼠血清VIP水平,提高血清SP水平。温玉莹等研究表明,蒿甲虚热清颗粒能改善阴虚模型小鼠体征,具有一定的镇痛、升高血糖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侯晶艳等研究表明,加味蒌石汤能有效调节肾阴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性激素水平,改善肾阴虚状态,降低血清卵泡抑素含量和cAMP/cGMP比值,提高激活素含量,促进卵泡发育。张媛凤等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对慢性束缚法复制的肝郁证模型的中医证候及性周期紊乱均有良好改善作用。张发君等研究表明,参苏饮对“烟熏联合气管注射脂多糖加冷风刺激”方法复制“肺气虚外感”证大鼠病理过程中IL–1β、IL–18的分泌可能起到抑制作用。李雅君等研究表明,纳豆+补气活血方药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证大鼠各部位组织血流量的异常,并可显著改善大鼠血黏度和凝血功能,具有补气益血化瘀作用。
中药药代
动力学研究
LiHG等研究表明,华法林可显著影响大鼠灌胃川芎后洋川芎内酯的药代动力学过程。ZhangHY等研究表明,原花色素低聚物能显著增强小檗碱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LiuJL等采用药代动力学等方法筛选出半枝莲中33种具有潜在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的化合物。路咪咪等研究表明,牡丹皮炭多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与药效作用相关研究,可用于牡丹皮炭止血作用机制及其炮制机理的阐述。刘凯新等研究表明,花旗泽仁中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b1的体内吸收与代谢相对缓慢,能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花旗泽仁的配伍可提高西洋参中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b1的吸收量。刘华明等研究表明,杠柳毒苷配伍三七总皂苷后,杠柳毒苷在大鼠血浆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与杠柳毒苷单独给药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三七总皂苷对杠柳毒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存在影响。LuYY等研究表明,大鼠灌胃保元汤后皂苷的吸收和消除速率显著低于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YaoH等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1、Rb1和丹参酮IIA可作为指示冠心丹参滴丸药代动力学性质的标记物。顾欣如等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在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大鼠体内吸收和消除较快,生物利用度高,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在血浆中含量较低,而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双峰现象。
中药毒理学研究
吴紫君等研究表明,天南星科的3种中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的生品均具有毒性反应,生半夏、生天南星、生白附子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5.38、21.51、39.31g/kg,以生半夏毒性最强,但3种有毒中药经过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曾瑾等研究表明,16.70g苍耳子生药/kg给药组大鼠血清肝毒性敏感生物标志物谷氨酸脱氢酶、精氨酸酶Ⅰ、α–谷胱甘肽S转移酶明显升高,肝组织线粒体或内质网等发生超微结构的轻微改变,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推测其肝损伤机制可能与肝脏脂质过氧化应激相关。孟娴等研究表明,甘草次酸是中药海藻和甘草合用产生毒副作用的主要毒效物质基础,并在体外显示出明显的心、肝、肾细胞毒性,同时海藻通过増加甘草次酸在大鼠肾脏组织的积蓄,抑制肾脏组织中11β–类固醇脱氢酶的表达,造成电解质及醛固酮–皮质醇系统紊乱,揭示了海藻–甘草反药组合产生肾毒性的主要机制。SunW等研究表明,FZ–(煎煮2h后的附子)HPLC检测不出乌头碱;组织病理学显示FZ–处理后肝脏表型异常且肝脏指数显著降低;斑马鱼模型中,剂量为~μg/ml的FZ–可引起心律失常、肝脏变性。HuangGY等研究表明,附子的水和乙醇提取物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有心脏毒性作用。FanQY等研究表明,大剂量白鲜皮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可使ALT和AST显著增加,肝脏的绝对、相对重量和肝/脑比例显著升高,肝脏的组织学检查显示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缩小;UPLC鉴定出其中3种潜在的毒性成分为白藓碱、黄柏酮、白蜡树酮。TanYJ等研究表明,牛蒡子苷发生毒副作用的最低给药剂量为12mg/kg。QiuSB等研究表明,菊三七可导致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代谢通路的紊乱,并筛选出肝毒性的潜在标记物有花生四烯酸、神经鞘氨醇、溶血磷脂酰胆碱类、L–缬氨酸、亚油酸。王瑞等研究表明,远志、蜜远志对小鼠口服给药的LD50分别为19.3g生药/kg和31.8g生药/kg;远志可损伤小鼠胃壁细胞结构,蜜远志未发现对胃壁细胞结构有明显损伤,但两者均可损伤小肠结构,引发胃、小肠黏膜下及肌层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和内皮细胞肿胀;远志和蜜远志均有一定胃肠毒性作用,但是蜜远志毒性相对较小。
撰稿:张媛媛寇俊萍
审阅:王树荣
编委简介王树荣,博士生导师。年起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副主任。任中国药理学会荣誉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顾问,山东药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方剂学杂志常务编委。20世纪80年代末所创建的《中药归经理论的环核苷酸分析法》曾被《Medline》与《CA》转载,并于90年代末被写入全国统编中药药理教材。曾创建《6-keto-PGF1a放射免疫测定法》《家兔肾髓质环氧酶放射免疫测定法》《家兔软组织损伤病理模型》《小鼠炎性腹水病理模型》《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改良法》《小鼠上呼吸道炎症病理模型》应用于有关科研工作。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副主编)或参与出版论著、教材39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济南军区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贡献奖。
寇俊萍,博士生导师。年起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中医中药学科同行评议、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与奖励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免疫、网络药理学、真实世界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药学研究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主持完成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主要参与完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余项。在BrJPharmaco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余篇,获专利证书17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