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刘极昊
上半年,“缺芯”阴影之下的车市,几乎没有哪个品牌能独善其身,小小的芯片对车市格局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像。
其中,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德系车,6月份就出现了骤降,22.9%的份额数字几乎回到了三年前的水平。面对这个结果,也许人们依然不太相信,但在事实面前,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或许更能清晰地看清楚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德系下滑,大众是“祸首”
整体而言,上半年,德系车月度份额最高的是1月份和3月份,均为25.7%,与年和年的份额数据(25%和25.5%)基本持平,但6月份,德系车份额一下垮至22.9%,仅仅相当于年时期的水平。
▲年德系车在中国市场月度份额走势,数据来源:乘联会
其中BBA阵营,宝马情况稍好一点,6月环比跌幅为6.1%,拉通上半年,销量有起有落;奔驰6月销量环比跌17.8%,而上半年,除2月份春节外,一直处于跌势;奥迪6月虽跌幅最小,只有2.3%,但也只是因为它在5月提前经历了一波大跌,环比跌近20%,情况不容乐观。
▲年上半年德系品牌在中国月度销量,数据来源:乘联会
垮得最厉害的,当属大众,6月降幅超过27%,单月销量比年6月少了近10万辆,创最近数年里同期新低。
▲大众品牌在德系车中的销量占比,数据来源:乘联会
正因为大众跛了脚,以至于其自身在德系车里面的话语权也大幅降低——曾经独霸德系车在华7成份额的大众,如今已经跌到49.78%,销量占比已不到一半(如上图所示)。
“缺芯”不能掩盖大众的颓势
德系虽同时下滑,但原因各有不同。BBA销量下滑,主要受芯片影响。纵观过去几年,三家销量在持续上升,即便今年上半年增速有所放缓,但从半年销量的情况来推断,超越去年创新高基本已没什么悬念。但大众的下滑,恐怕不是一句“缺芯片”就可以简单带过的。
笔者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事实依据的。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大众品牌在华的销量纪录出现在年,全年卖出.9万辆车,当年的份额为13.21%,但这并非大众市场话语权的巅峰,其市场份额最高的年份是年,也就是中国车市实行国五国六切换的那一年,其份额疯涨到14.92%。
▲近几年德系品牌在中国销量,数据来源:乘联会
正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从年开始,大众就已经走下坡路了,只是因为前几年中国车市整体低迷,大众的份额不降反增,掩盖了它销量接年缩水的真相。但到今年上半年,大众的颓势愈加明显,累计销量仅为.7万辆,份额跌至10.53%,销量与份额双输,岂能甩锅芯片?
▲近几年6月份大众品牌在中国销量及份额,数据整理自:乘联会
缺芯只是表象,症结还是产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年,彼时中国车市正在经历转折期,而当时的大众还正处于高光时刻——销量基本平稳,份额连创新高。但别忘了,中国有句老话叫“祸福相依”,被高光蒙住眼睛,被利润捆住手脚的大众在那个时候已经为自己挖了个不大不小的坑,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消费结构预估不足。众所周知,大众此前产品过多集中于轿车板块,在SUV的布局明显慢于自主品牌和日系,等到它大范围上马SUV准备大干一场时,中国车市又进入了低迷期,紧接着又遇上疫情和芯片荒,市场环境今非昔比。
不妨看看大众旗下SUV(包括捷达)的市场表现,在10万级细分市场,一汽大众虽然将捷达独立运作,但这一细分市场早已被自主品牌严重吞食,VS7/VS5的销量加在一起也不过一万辆出头,并没有达到它独立操盘的初衷;在10W+市场,且不说日系地位很稳固,单就自主品牌而言,其攻势也很猛,“以大欺小”的竞争策略在一步一步蚕食市场,双重夹击中,途铠、探影的存在感越来越弱,两款车加一块月销也没能破万;而在紧凑级及以上市场,大众更是被磨得没脾气了,日系越来越强势,往下有CR-V、荣放和奇骏,往上有汉兰达,现在还多了个皇冠陆放,无论是途观L/探岳,还是途昂/揽境始终被压了一头。
此外,基于销量压力,豪华品牌不断下压挤占20W+市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分流非常明显,这也让最受中年大叔喜欢的大众有些爱莫能助。
如果仅仅是外部竞争原因,以大众的用户基础和口碑,扭转局势并非难事,可“屋漏又逢连夜雨”,年底又爆发了帕萨特的“碰撞门”——连纵横中国车市20年的老牌B级车都出问题了,这让消费者普遍“意难平”,哪怕推出改款,也无法让帕萨特彻底复元。虽然“碰撞门”只是个案,但它是“大众减配”这一不争事实的极端表现。这种过度消耗品牌的行为,必然导致销量下滑。
其二,新能源转型太慢,产品缺乏竞争力。毋庸置疑,近几年中国车市正值新能源爆发和智能化普及的交叉期,但所有传统合资品牌对燃油车依赖太大,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明显跟不上,尤其是新品投放,受平台制约,前期上马的新能源车型多为油改电,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老牌车企都还没有推出一款真正能叫板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头部新势力的拳头产品。大众也同样如此,新推出的ID.系列在销量上聊胜于无,完全没有达到预期,这意味着,大众想从新能源市场找补销量的计划,短期内也落空了。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是传统市场受阻,还是新能源产品出师不利,都足以说明,大众在战略和战术上出现了偏差,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不在这里赘述。
最后说说
请注意,笔者在上文的用词是“偏差”,也就是说,大众虽然受到了现实的压力,但它在中国市场的头部地位并不会由此而改变,除大众本身累积的基盘和品牌价值外,还有两点重要的原因:
第一,较其它非自主品牌而言,大众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最高,中国市场的销量贡献已经超过53%,可以说是其最大的利润奶牛,大众之所以对两家合资车企的利润看得如此重,原因也在于此。赌上身家性命的市场,大众岂能不作为?
第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脉市场出现失利,必然推动大众改革。就现实而言,市场会倒逼大众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ID系列也会不断丰富产品线,毕竟它在驾驶品质上依然有竞争力;就发展而言,大众势必会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事实上,在这两大领域,大众也在暗自发力,全新SSP平台正在完善成型,基于全新E3电子电气架构的新车型ID3也已经在海外量产,此外,大众自己开发的VW.OS操作系统也已经开始在ID3上量产了,该系统以3个高性能计算单元为基础,实现了车辆自动驾驶域、信息娱乐域和整车控制域的智能控制,这些核心技术一旦导入中国,大众依然还是那个让对手害怕的大众。
当然,“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个先来”,对大众而言,冷静思考现实的应对之策,敬畏市场,尊重用户,保住现有的地位是当下重中之重。因为真正的信任,是产品给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