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52岁。
主诉:间断右上腹疼痛1月。
现病史:入院前一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为阵痛,伴腰背部胀痛,持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多发生于进食后,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患者未予任何治疗。其后间断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患者服用止痛药止痛治疗。近半年体重下降约10Kg。
查体: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3次/分,移动性浊音阴性。
既往史:3年前行甲状腺切除术,术后回复尚可。2年前查甲状腺功能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现予以“优甲乐1/4片,隔天服用”治疗。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8.2X/L;(浆膜腔积液)淀粉酶U/L(参考值0-96)。
超声:超声提示胰头上方异常回声占位,Ca可疑。
CT/MRI扫描:腹部CT检查:采用GEDiscoveryCTHD扫描仪进行常规平扫及能谱三期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方向为从头到足,扫描范围从肝脏上缘至髂前上棘。扫描参数:平扫采取传统的螺旋模式扫描,管电压kVp,自动管电流。三期增强采用能谱成像(GemstoneSpectralImaging,GSI)模式扫描,管电压80/kVp快速切换,准直器厚度0.mm,管电流mA,机架转速0.6s,螺距0.,重建层厚及层间隔均为1.25mm。对比剂(mgI/m1),流速3.0ml/s,剂量1.0ml/kg体重,经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腹主动脉监测触发阈值50HU,分别在触发后8s、30s、s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C
该病例体积较大,如不仔细观察易误认为腹腔内较大占位性病变并侵犯胰腺;从平扫图像可见胰头钩突部、胰颈占位性病变,与胰腺分界不清,病变主体向下生长,与腹腔脂肪间隙尚清;因此A、D答案可以排除。病灶内密度不均匀,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及絮状较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图像更加清晰的显示病灶与胰腺关系密切,胰管扩张,病灶边缘见增粗血管影,且强化程度与胰腺实质一致;故C为最佳答案。如图1-5。
问题2: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单选)
A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B胰腺囊腺癌
C胰腺癌
D胰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D
病理所见:肉眼观:灰白色带包膜肿物一个,大小约6.5×5.5×3.0cm,切面灰白,质细腻,伴出血。镜下观:肿瘤组织由梭形及多形性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多形性细胞呈多核、巨核,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间质灶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瘤细胞示Vimentin(+),CD68(+),SMA(-),Calponin(-),CD(-),Dog-1(-),CD34(-),S-(-),CKpan(-),CD99(+/-),Bcl-2(+),Ki67阳性细胞数80。
病理诊断:(胰腺)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伴出血、坏死、囊性变。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CT平扫显示胰头钩突部、胰颈较大占位性病变,与胰腺分界不清,病变主体向下生长,与腹腔脂肪间隙尚清。病灶内密度不均匀,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及絮状较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图像更加清晰的显示病灶与胰腺关系密切,胰管扩张,病灶边缘见增粗血管影,病灶呈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弱,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而中央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
2本病例读片思路(1)定位诊断:影像诊断首先要确定病灶的起源,根据生长部位和生长特点推测病灶可能来源组织。本病例肿块体积较大,病灶主体位于腹腔内,但CT平扫显示与胰腺关系紧密,未见明确分界,与周围其他脏器边界较清,增强扫描更清晰的显示病灶起源于胰头部,致胰管扩张。所以可以判断病灶起源于胰头钩突部,主体位于腹腔内向下生长。
(2)定性诊断:患者临床特征为52岁女性,出现症状时间较短(1月),发现胰头较大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有出血、坏死,与胰腺边界模糊不清,致胰管扩张,增强呈中度强化,周边见供血动脉,首先考虑胰腺来源恶性肿瘤。而CT表现与胰腺常见恶性肿瘤表现不同,可能为胰腺少见恶性肿瘤。胰腺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影像诊断恶纤组具有一定困难,确诊一定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52岁女性,间断右上腹疼痛1月;CT平扫发现胰头钩突部较大混杂密度肿块,病变与胰腺边界模糊不清,与腹腔脂肪间隙存在,呈膨胀性生长趋势(图2)。增强扫描病变呈中度不均匀强化,血供较丰富,与胰腺同步,边缘见供血动脉走行,胰管扩张。病灶内部见出血、坏死。这些征象更支持胰腺恶性肿瘤的诊断,而最常见的胰腺癌是乏血供肿瘤,且如此之大而未出现肝脏转移,此病例表现不符。
2鉴别诊断(1)胰腺癌:好发于胰头部,乏血供肿瘤,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明显,与正常胰腺对比明显(图9)。
(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发病年龄多30岁左右,绝大多数为女性。多为囊实性肿块,有完整包膜,钙化较常见(图10),动脉期通常仅轻度增强,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增强更明显,但其增强程度始终低于胰实质。
(3)胰腺囊腺癌:胰腺体尾部多见,主要见于老年女性病人,囊壁明显厚薄不均,内壁有乳头状增生,囊内见增厚的间隔。
病例供稿:医院放射影像中心魏晋艳
专家点评
该病例的最终诊断:胰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间歇性右上腹痛1月,伴腰背部胀痛,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肿瘤标志物不高。分析CT表现,病灶位于胰头钩突、胰颈部,体积较大,边界不清晰,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内见片状稍高密度,动态增强后病灶边缘见增粗血管影,病灶呈中度强化,肿块中央可见坏死低密度区,主胰管轻度扩张。该患者中年女性,胰头区囊实性肿块伴出血,不伴有“双管征”,故胰头癌不予考虑,周边见供血动脉,要考虑到胰腺来源的其它恶性肿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MFH)多发生于肢体软组织,尤以下肢为主,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中老年相对好发。MFH瘤细胞形态具有多形性,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五型:多行型、粘液样型、巨细胞型、炎症型、血管瘤样型。起源于胰腺本身的MFH及其罕见。胰腺原发的MFH同样是男性发病率稍高,中位年龄为55岁。胰腺MFH的影像表现:CT平扫呈巨大、不均质、低密度实质性或多结节肿块,可伴瘤内钙化及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及分隔状强化、中央大片囊性低密度区提示坏死、出血或粘液样物质积聚,延迟期肿块强化可向中央进一步填充,可见分房样改变,有时可见壁结节;MRIT1WI多表现为不均匀信号灶,无特征性,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具有一定特征性。
总之,中老年男性,胰腺囊实性较大肿瘤,肿瘤内部可见坏死、囊变及出血区,胰胆管无明显扩张或仅伴有主胰管轻度扩张,增强后呈囊壁样强化伴分房征,MRIT2WI内见低信号分隔,需要想到胰腺MFH的可能,但胰腺原发MFH非常罕见,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
点评专家:医院曾蒙苏教授
参考文献:
[1]YuRS,WangJW,ChenY.Acaseofprimary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ofthepancreas:CTandMRIfindings[J].WorldJGastroenterol,,14:-.
[2]AkatsuT,TsugitaM,RoS,etal.Primary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ofthepancreas:acasewithK-rasmutationandareviewoftheliterature[J].DigDisSci,,50:-.
[3]肖波,张小明,曾南林,等.胰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5:-.
[4]赵志清,郑可国,沈静娴,等.肝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