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增长很快,在男性易患的恶性肿瘤中列居第八位,女性第七位,而胰腺癌的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四位。胰腺癌起病十分隐匿且进展快,这给早期发现带来极大困难。调查显示,胰腺癌早期发现率仅为5%~7%。我们发现,不少胰腺癌患者对早期症状没有足够重视,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下面我们例举了一些事例,希望给大家一些启示:
反复脂肪泻,别忘查胰腺
62岁的赵女士最近半年来一直腹泻,每天2~3次,而且经常发现便池里浮着油花状的东西。医院配了些药,但还是不见明显好转。后来验血、胃镜、结肠镜都做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最后索性做了全腹部CT增强扫描,才发现胰腺上有块低密度阴影,考虑为胰腺癌,经过外科手术,腹泻症状得以消除。
脂肪泻,俗称油花样腹泻,指粪便中有过多的脂肪样物质排出,主要是由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不良造成的,这种粪便可附在便池周围或浮在水面上。脂肪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常见于胰腺病变(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由于胰腺分泌的脂肪酶减少,导致脂肪消化不良,造成过多的脂肪随粪便排出。其次常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胆汁排出不畅或减少,也会导致脂肪消化不良。另外也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以致脂肪不能被完全吸收而随粪便过多地排出。
分泌胰液是胰腺的外分泌功能,胰液中所含的脂肪酶在人体消化脂肪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受损,胰液分泌减少,就会导致脂肪的消化不良,从而引起多余脂肪随粪便排出。因此,当出现长期反复的脂肪泻,以及食欲下降、消瘦、黄疸等症状时,医院就诊,切莫大意,以免贻误宝贵的治疗时机。
突发血糖升高
警惕胰腺肿瘤的早期信号
68岁的高老先生平时身体一向很好,退休前每年单位体检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最近社区搞了一次免费测血糖的活动,高老也参加了。空腹血糖,12mmol/L,又重新测了一次,还是一样。高老怀疑血糖仪不准,医院空腹抽血查血糖,结果还是高的。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血糖控制还是不理想。后来做了个腹部的CT发现胰腺有问题,考虑为胰腺癌。
众所周知,人体血糖控制主要依靠胰岛素,而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如果正常的胰腺组织被肿瘤组织侵犯破坏,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血糖升高。如果按照糖尿病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据统计大约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合并糖尿病。
当出现突发性血糖升高,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且不伴随其他症状时,需警惕是胰腺肿瘤的早期信号,尤其是老年人应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定期体检很重要,同时别忘记测血糖!
黄疸一定是肝炎引起的吗?
广西的于先生:3周前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小便颜色变深,呈浓茶样,开始也没有重视,紧接着爱人发现我的巩膜和皮肤也变黄了。我担心自己得了肝炎,医院传染病门诊看病,一查乙肝指标是“小三阳”,在当地接受保肝、抗病毒等治疗,可黄疸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了,最近皮肤也开始出现瘙痒了。我想咨询一下,黄疸是不是一定就是肝炎引起的?
引起黄疸的疾病很多,临床上按照黄疸的发病机理及病因主要分为三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仅占一小部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属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主要由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胰头部肿瘤等引起的,其中胰头癌由于其高度恶性,预后很差,应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如果发现患者肝功能指标正常,应首先考虑阻塞性黄疸,并进一步查明原因。对于肝炎患者,特别是“降黄”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排除阻塞性黄疸的可能。建议做一个腹部B超,必要时做上腹部CT增强扫描,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
腰酸背痛,病根在胰腺
65岁的何女士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做了一段时间牵引和理疗后,腰痛的症状得以缓解。最近半年,自己感觉腰酸背痛的症状有所加重,以为是老毛病又犯了。又开始做牵引和理疗,可腰背酸痛的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而且胃口也变差了。到医院做CT检查发现腰椎倒是跟以前差不多,可却发现胰腺上长了一个东西,进一步检查证实是胰腺肿瘤。
由于胰腺位置“潜伏”在人体内部,属于腹膜后器官,多数胰腺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容易被忽视。随着肿瘤增大,侵犯到腹腔后的神经丛逐渐引起患者腰酸背痛等不适,往往会被误认为是腰椎疾病,多数患者早期会像何女士一样采取休息、牵引、理疗等措施,效果不理想,医院就诊,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如果腰背酸痛持续不能缓解,一般止痛药效果不佳,且疼痛在仰卧时有所加重,同时可伴有食欲下降、消瘦、黄疸等症状,别忘了胰腺疾病,医院就诊。
“胃病”久治不愈,应找一找原因
52岁的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平常在外应酬很多,最近老是感觉胃部不适,以为得了“胃病”,便在药店里买了点保胃的药,吃了一段时间,感觉好了些。过了两个月,感觉又不舒服了。在家人的催促下,医院的消化科就诊,做了胃镜,发现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于是王先生推掉了不必要的应酬,并且按医嘱服药。可两个月下来,症状还是一直反反复复,而且体重也下降了不少。再次检查发现,肿瘤指标CA19-9偏高,怀疑是胰腺的肿瘤。进一步做上腹部CT发现胰腺体尾部有一个巨大的肿瘤,并且肝脏上也发现了转移灶,失去了宝贵的手术机会。
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极为凶险、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胰体尾癌,症状往往表现更为隐匿,发现时肿块更大,远处转移很可能已发生,其预后不及胰头癌。在美国,胰腺癌死亡人数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四位。在我国,胰腺癌也已成为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上海市区恶性肿瘤总发病趋势下降,但胰腺癌发病率却呈明显上升势头,列全市恶性肿瘤第8位,死亡率位列第6位。
胰腺癌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手段。早期因胰管梗阻致管腔内压力增高而出现上腹部不适是胰腺癌常见的首发症状,但由于其非特异性,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胃肠道疾病。由于多数就诊患者为中老年人,有的像王先生那样,平常应酬又很多,很容易就被当作慢性胃炎治疗,加上慢性胃炎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等到黄疸、消瘦、腰背酸痛等症状出现时才考虑到胰腺癌而就诊的不在少数。因此临床上,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提高警惕,考虑是否是胰腺癌造成的。
胰腺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对临床上怀疑胰腺癌的患者和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进行筛查,如B超、CT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等。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的联合检测与影像学结果相结合,可提高阳性检出率,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胰腺癌治疗方法有哪些?
胰腺癌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等。根治性手术仍然是胰腺癌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但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目前临床上推行个体化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和远期生存率。
(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症状者;
(2)有胰腺癌家族史;
(3)突发糖尿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无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
(4)慢性胰腺炎患者。目前认为慢性胰腺炎在小部分患者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5)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患者(癌前病变);
(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者;
(7)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
(8)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虞先濬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副所长。
擅长胰腺及肝胆肿瘤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每年完成包括胰腺、肝胆手术例以上,完成胰腺癌区域性动脉灌注介入治疗余例。在美国Baylor医学院完成了关于胰腺癌转移机制研究的博士后攻读,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及上海市启明星计划资助,深入研究克服胰腺癌化疗耐药的机制,提高了胰腺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如您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