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药物所长期从事抗病毒药物研究,年“非典”期间,上海药物所左建平团队率先证实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抗SARS冠状病毒作用,十余年来又陆续证实双黄连口服液对流感病毒(H7N9、H1N1、H5N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应。目前,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昨天此消息一出,引起一片沸腾
市民纷纷到药店囤货
▼
网上药店基本脱销
网友表示根本买不上
还有人自创段子
▼
在“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
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发布后
记者查询多个网络售药平台
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大多都显示已售罄
无论是双黄连口服液还是双黄连颗粒无论是在梅州还是杭州所有双黄连相关的产品都已脱销但是双黄连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专家:疫情面前,没有捷径!最近几天,我们似乎看到了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的曙光,数个特效药或者疫苗研发的“好消息”刷屏。这些药物或者疫苗,真的可以大规模应用到一线临床了吗?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博士对此发表评论:
那你可能会说,好吧,理论上我相信你,但是既然疾病如此严重,我们就不能冒冒险么?我们就是太害怕了,我们就是愿意试试可能还有风险的新药新疫苗,不行么?
还真不行。
在疾病面前,个人确实很难抵抗尝试新药和新疫苗的诱惑。但是实际上这个决定根本不应由个人来做!在医学知识门槛已经非常高的今天,一个外行普通人根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判断一个未经严肃验证的东西到底对自己有多大好处,有没有好处,有多大坏处,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坏处。太容易进入急病乱投医、破罐子破摔、死马当成活马乱医一气的事情了。你还记得福岛地震抢加碘盐吧?你还记得非典时期抢板蓝根吧?事实是如果你那个时候真的猛吃加碘盐猛喝板蓝根,你身体出问题的可能性,比你真的被辐射得非典的可能性还大的多。。。具体到这次疫情,刚才咱们提到的那个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据我所知,在北大王广发主任的新闻之后,在它被写入卫健委指南之后,已经有大量的一线医生和患者开始强烈要求使用这个药物。但是他们很可能并不知道的是,这种药物到底能不能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目前的证据是极其有限的!它这次被拿出来用,唯一的可能依据是,年香港学者在SARS期间在四十几位患者中尝试了这种药物,事后发现效果还不错,降低了死亡风险(ChuCMetalThorax)。但是即便是这项研究本身也有不少科学家提出了严肃的质疑(StockmanLJetalPLoSMed)。而它对这次的全新病毒是不是管用,目前没有任何人体临床数据支持!相反,即便在小规模的尝试中医生们也观察到了不少严重的副作用,比如心脏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血糖异常、胰腺炎、血脂升高、肝损伤等问题。考虑到这次不少重症患者本身就携带很多基础的代谢和心脑血管疾病,这些副作用就更加值得警惕了。当然王广发主任的个案确实给了我们一些信心:这个药物也许真的可以起到作用。但是在医学实践当中,首选的证据是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然后是回顾性的数据研究等等,对个案的借鉴是必须打一个巨大无比的折扣的。考虑到新冠病毒肺炎很多患者能够自愈,也有很多患者在支持疗法处理后可以很好的恢复,其实非常难以判断王主任的情形到底多大程度上和药物有关。埃博拉药物其实还就提供了一个反例:在年两位美国人被埃博拉病毒感染,在美国接受治疗,当时美国医生尝试了一种叫做ZMapp的尚未正式上市、正在接受人体临床研究的药物。后来两位患者病愈出院,但是ZMapp却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根本就没有啥用!(医生们估计,医院的强有力的支持治疗挽救了他们)想要真正搞清楚这种药是不是真的适用于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是不是对他们的好处大于坏处,同样需要时间!中国的医生们已经在武汉申请开展了真正严肃的人体临床研究(曹彬等,”一项评价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标准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希望尽快能够告诉大家这个药物是不是真的传说中的特效药,但是在那之前,盲目使用是有可能付出代价的。克力芝如此,别的所谓“特效药”更是如此,各种疫苗就更不用说了。再强调一次,不管疾病有多严重,不管我们期待新药和新疫苗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新药和新疫苗开发的规律无法被逾越。随意缩短研究的时间和标准,看起来好像是急人民之所急,但是可能会付出我们谁也无法接受的惨痛代价!疫情当前
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个人的预防
希望大家做到不抢购、理性购物
大家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呢?
我们评论区见!
#湖北加油##武汉加油#
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