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医杨秀疆超声内镜让小胰腺癌无所

“癌中之王”胰腺癌难在早发现

说起胰腺癌,市民大多闻之色变,这一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的肿瘤可谓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

“胰腺癌的凶险就在于其位置深在,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病人在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等症状时往往会被误当作胃病、胆囊疾病等其他原因,等到确诊为胰腺癌时多数已到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机会,所以死亡率很高。”医院内镜科主任、主任医师杨秀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如能尽早发现,胰腺癌的生存率可大大提高。杨秀疆主任介绍,临床上将直径小于1cm的胰腺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或胰外浸润均定义为小胰腺癌。而这种小胰腺癌%可以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与中晚期胰腺癌的预后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这也就意味着,胰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极为重要。

肿瘤指标检查、腹部B超、CT、磁共振,甚至PET-CT,都是人们在筛查胰腺癌时会想到的方法。然而,这些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准确抓住”小胰腺癌的机会并不高,漏诊率较高。这也是胰腺癌发现时多已非早期的原因之一。

超声内镜是发现小胰腺癌的最佳手段

小胰腺癌如此“难找”,有没有更好的技术手段发现它的蛛丝马迹呢?答案是肯定的。杨秀疆主任介绍,超声内镜就是目前诊断胰腺癌特别是小胰腺癌的神兵利器。

什么是超声内镜?很多人都做过胃镜,这是一种利用一条直径约一公分的黑色塑胶包裹导光导像纤维的细长管子,伸入受检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肠,医生从另一端观察消化器官内部的检查方式。而超声内镜就是在普通胃镜前端加设高频超声探头,以提供比胃镜更为强大的功能。通过超声内镜,不仅可以看到胃表面,还可以透过管壁观察到胃肠道邻近组织、器官,包括胰腺、肝脏、胆囊,以及腹膜后和纵隔的疾病等,因此具备比胃镜更强大的诊断能力。并且由于探头是高频超声的,比一般B超的清晰度更高,更容易发现一般检查很难发现的早期微小病变,也就可以帮助医生让小胰腺癌无所遁形。

超声内镜检查技术可在胃或十二指肠内以最近的距离对胰腺进行个体化、实时扫查,很好地避免了胃肠道内的气体、腹壁脂肪、肋骨等对超声探查的干扰,可提供胰腺实质的高分辨率声像图,特别是具备高清、精细放大功能的纵轴超声内镜,可检出直径小于5mm的胰腺异常回声,被认为是目前诊断胰腺肿瘤最敏感的方法。研究表明,对怀疑胰腺小肿瘤的病人进行增强CT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超声内镜诊断胰腺小肿瘤的敏感性达93%,远高于增强CT(53%)和磁共振(67%)。此外,对于呈等回声表现或者边界不清或者脂肪胰基础上不易检出的小胰腺癌,其发现和鉴别诊断则更加困难。超声内镜谐波增强造影成像可以有效地显示胰腺不同病变血管纹理,从而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当然,“神兵利器”只有在“高手”手中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超声内镜这种检查方式与一般的B超、CT、磁共振有所区别,对医生的要求极高。

杨秀疆主任形象地将其形容为:“如果把超声内镜看作是一台照相机,那光会基础的‘傻瓜相机’功能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既要熟练掌握机器性能,并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包括体重、病变特点、是否手术过等情况,设定个性化的扫查参数,就像用‘单反相机’一样,也要依靠医生的‘手下功夫’和‘火眼金睛’,因为人体是活体,在超声内镜检查过程中,轻微的晃动就可能造成镜头一晃而过,需要我们高度敏感,在画面中及时、准确捕捉到异常部位。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掌握超声内镜是需要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的。”

哪些人群需要做超声内镜筛查胰腺癌

近年来民众对于胃镜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有部分人群已经开始将做胃镜也列入常规体检项目,还有部分“怕痛”人群会选择麻醉下接受“无痛胃镜”检查。那么,超声内镜也可以做“无痛”吗,哪些人群需要做这项检查呢?

杨秀疆主任告诉我们,在清醒状态下做超声内镜确实比一般胃镜痛苦要大一些,另外在检查时需要注入一定量的水以获取更好成像,因此不能像普通胃镜一样做麻醉,因为在麻醉状态下水如果进入气管可能导致窒息。所以目前临床应用的是“镇静”胃镜,即通过使用镇静药辅助检查,病人随时可被唤醒。这项检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所以市民不必惧怕做超声内镜检查。

目前在上海,一次超声内镜的检查费用约为元。如何筛选出适宜这项检查的人群就非常重要了,杨秀疆主任建议,下列人群可优先考虑做超声内镜:

1.经腹部超声、CT、MRI或PET-CT等检查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或者可疑胰腺病变者;

2.经腹部超声、CT、MRI或PET-CT等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确胰腺占位,但至少具备以下临床特征之一者:肿瘤标志物升高:CA、CA50、CA或CA等指标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或者动态观察持续增高;或以上影像学检查提示胰腺有异常:胰管扩张、胰腺饱满、密度异常等;或临床表现提示:腹痛、腰背痛、消瘦、黄疸、糖尿病等。

3.影像学检查提示胰腺囊性肿瘤者:导管内乳头状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等,未进行手术治疗者,建议定期随访超声胃镜。

4.家族中一级亲属患胰腺癌者;慢性胰腺炎病史者;长期抽烟者或大量饮酒者;不明原因消瘦者;长期糖尿病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者;BRAC基因突变型乳腺癌患者。具备以上条件之一及以上的人群可在医嘱指导下行超声内镜检查。

5.排除超声内镜检查的禁忌症(妊娠、严重心肺疾病、血管炎、以及其他原因不能耐受超声胃镜检查者)。

此外,对于食管或胃肠道的黏膜下病变、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壶腹部肿瘤、胆囊占位、胆总管占位、纵隔占位以及后腹膜占位的病人,也应进行必要的超声内镜检查。

杨秀疆主任还提醒市民,腹痛、黄疸和体重减轻是胰腺癌的三大主要症状,应该提高警惕。腹痛主要表现为中上腹深处持续性进行性加剧的钝痛或钻痛,夜间或仰卧位以及脊柱伸展时疼痛加剧。黄疸是胰头癌的突出症状,约半数患者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短期内体重下降虽非胰腺癌的特异性表现,但其发生频率甚至可略高于腹痛和黄疸,特别是对不明原因的消瘦,经常规检查后应考虑胰腺癌的可能。其他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胀,晚期还可有脂肪泻。出现以上症状,如若同时还伴胰腺癌的高危风险,应该及时就医检查。

超声内镜下穿刺获取诊断“金标准”

“我们在超声内镜下发现的肿块,仅靠眼睛看还不能百分之百下结论,一定要进一步辨别究竟是癌、内分泌肿瘤、淋巴病变还是结核等等?这时候我们在检查同时就可以直接做穿刺帮助明确诊断。我们还会直接在内镜室现场涂片检查病理。”杨秀疆主任介绍,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超声内镜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异常肿块,还可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直接获取活检标本进行病理诊断,从而为肿瘤的鉴别诊断“定乾坤”。

由于胰腺位置深在,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是目前最为安全的方式,其取出的内容物也更多。像输液针头粗细的细针经过胃壁或十二指肠壁可以穿刺进入胰腺头、颈、体、尾部的肿瘤病灶,可以说是“度无死角,面面俱到”,具有风险低、方便快捷、并发症少的优势。

这种超声内镜下的穿刺是一门“精细活”。杨秀疆主任介绍,有的时候穿刺部位可能并没有取样到癌细胞,这就需要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再次甚至多次取样。他介绍,每个病人至少需要穿刺3针以上,每次大约需要5-6分钟,对于疑难病人有的甚至经过十多次的穿刺才终于找到癌细胞,这样一次检查就要持续1~2小时。“目前我们穿刺诊断的阳性率达到98.7%。我们的目标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要么找到癌细胞,或者根据标准认为这个病人不是肿瘤,总之一定要保证最好质量,让病人放心。”

超声内镜除了诊断,治疗功能也很强大。杨秀疆主任介绍,其可应用于胸部、胃、胰腺后腹膜、胆囊、胆道、大肠肿块、黄疸、癌痛等治疗。其治疗原理与穿刺的概念相仿,是在超声引导下通过射频针或注射无水酒精、放射性离子置入等方式将药物注入所需部位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手段可为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助力。

据了解,杨秀疆主任领衔的内镜科每年完成胰腺、后腹膜、纵膈及盆腔肿瘤性病变的超声内镜检查近例,其中胰腺肿瘤占80%;完成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及其周围脏器病变的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诊断近例,穿刺例数全国最多;胰腺病变超声内镜穿刺后的细胞病理学诊断准确性超过9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绝大多数晚期、无法手术胰腺肿瘤患者在行放、化疗前均能得到细胞病理学确诊,胰腺肿瘤尤其胰腺小肿瘤超声内镜诊断处于先进水平。

专家简介

杨秀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内镜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副主任委员,上海抗癌协会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消化及上海消化内镜超声学组委员,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胆胰肿瘤、上消化道内镜(胃镜、超声胃镜、ERCP)。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岳继慧

赞赏

长按







































健康中国重要影响力年度人物
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白癜风患者能用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ys/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