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第5版
第6章常见疾病的介入放射学治疗常规
6.3消化系统疾病
6.3.18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由血液、胰液外渗以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物等的聚积,不能吸收而形成,囊壁由炎性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囊内无胰腺上皮层衬垫,因此称为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留置导管持续引流是胰腺假性囊肿的理想治疗技术。
适应证
凡胰腺假性囊肿,经B超CT证实为单房性,出现以下情况:囊肿快速增大有破裂可能;囊肿合并感染;囊肿巨大压迫周围脏器造成功能障碍者。
介入治疗
(1)术前常规准备传染病四项、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糖、电解质、正位胸片、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全套和心电图。
(2)术前特殊准备血与尿道粉酶检查排除胰腺炎。B超检查:此法准确率高达95%~99%,不仅可断定囊肿的大小、位置,而且可识别囊肿的性质,囊壁的厚度,囊内的清晰度,其间有无房隔,因此应作为胰腺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多次检查动态观察,以指导治疗及确定手术时机与方法。
CT检查:本方法不仅可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而且能测定其性质,有助于胰腺假性囊肿与胰腺脓肿、胰腺囊性肿瘤的鉴别。对于囊肿周围胃肠道气体较多或肥胖病人,特别对直径<5cm,B超难以查出的囊肿CT可获得较佳的影像效果。
(3)介入操作程序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经上腹部内脏器官的间隙穿刺囊肿,导丝导管交换技术引入引流管并固定,抽少量液体以观察其性状并送化验检查。抽出大部液体(预计体积的80%~90%)后,置管持续负压引流。
术后处理
只要引流通畅不必每天冲洗。至24h引流液<10ml连续3~5d,影像监测囊肿萎缩消失,可以拔管。拔管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腹部彩超或CT。
更多精彩内容:
肝脓肿
肝囊肿
胰腺癌
转移性肝癌
肝海绵状血管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脑血栓与脑梗死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食道癌及恶性食管狭窄
食管-胃吻合口良性狭窄
急性外周(四肢)动脉闭塞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早期)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与闭塞
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恶性狭窄
支气管残端瘘(支气管胸膜瘘)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小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