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胰腺,通俗的称为肝胰脏,作为甲壳类动物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众多功能。并且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病菌、温度、重金属等,若这些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则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对虾肝胰腺从仔虾(0.4厘米左右开始)到3-4厘米为止,处于高速发育的同质期,此时肝胰腺功能基本处于一个不完善的时期,吃虾片的是黑色,吃藻类或浮游动物的为绿色或淡黄绿色,吃配合料的为土黄色。同质期肝胰腺病变较少,主要为代谢问题,极少数出现细菌感染。
当对虾长到4-6厘米时是肝胰腺发育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转肝期,肝胰腺后部逐渐出现一层白膜,白膜逐渐发育,渐渐包围整个肝胰腺后缘和底部,这是肝胰腺功能成熟的标志。此时是肝胰腺功能转型的关键时期,易出现转肝慢、肝胰腺发红、脂肪肝等现象,是整个养殖过程中预防肝胰腺病变的最关键时期。
包膜期:也就是成熟期,一般在6厘米以上的对虾,体现在前黑后白,黑白分明。肝胰腺功能健全,吃料生长加快,只要及时、定时、少量多餐喂料并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排毒药物,排出体内的藻类毒素和其他毒素,保障对虾肝胰腺正常功能。建议同时预防细菌性肝病的发生。
在生实际养殖中,不规的操作如消毒、缺氧分解产毒产酸等,使肝胰腺慢性中毒;不合理的过量投喂和高强度的应激,增加肝胰腺的负担,使机能下降;最终引起免疫力低下,病害频发。肝胰腺轻度受损,引起生长缓慢,大小不均;肝胰腺严重受损,引起大量对虾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因此,在对虾养殖中,肝胰腺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
一、肝胰腺的作用
肝胰腺是甲壳类的重要消化腺,与中肠的起始段相连。它是对虾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储存脂肪和糖原;能吸收和消化营养物质;能影响动物的排泄、蜕皮的周期;还参与造血、离子转运等。同时,肝胰腺中的解毒酶具有较强的解毒功能;血淋巴细胞中的血蓝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防御功能;能制造凝血因子。
二、肝胰腺病变因素分析
我们来具体分析下大家比较关心的南美白对虾的肝胰腺病变:肝胰腺病变可分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细菌和病毒混合性感染等三种。
(1)细菌性感染
病因:池塘虾受水环境不适的压迫,或外部遭受钟形虫及细菌等的感染,使虾体的抵抗力降低,导致病源细菌经感染处入侵虾体的血液、淋巴系统而危及內脏器官引发病变。
(2)病毒性感染
病因:由病毒入侵虾体,破坏肝胰脏,影响对虾的消化、吸收、转化等功能。病毒平常潜伏在虾体中,一但水体环境改变压迫下,才会引发病情。
(3)细菌及病毒混合感染
病因:由弧菌与病毒混合感染。使肝胰脏产生严重病变。
正常肝胰腺为褐黑色,倒葫芦形,轮廓清晰,覆面有白色包膜;剥开包膜,肝组织呈红褐色,当发现肝胰腺的颜色变为红色、变黄、变暗或发白,白区缩小或消失,说明肝胰腺开始病变,此时是肝胰腺保护的最佳时期。
肝胰腺养护思路
1、养藻吸毒、强氧除毒,维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减少与避免产生有毒物质。使用育藻膏(8亩/米)+调水复合菌株(4亩/米)+小球藻藻种(5*8亩/米)培养有益藻类,增加水体自然溶氧。
2、合理用药,尽量少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消毒剂及减少使用次数,主要通过增氧与育藻来改善水环境,破环病原生物的生长环境,竞争抑制病原生物的繁殖,达到减少病原生物的目的。
3、祛毒强肝,内服力补(拌料内服kg饲料)+肝胆胰腺康(1瓶50kg饲料),连喂2-3天,修复肝细胞;外泼靓水护肝素(2亩/米)增强肝脏的排毒解毒功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