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据数据显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还伴有高血糖或高血脂症状。三种疾病之间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多伴有糖尿病,对其原因分析认为,受共同遗传因素影响,糖尿病会对肾脏造成损伤,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而糖尿病患者也因血糖增高,最终引起高血压。而高血脂则属于糖尿病疾病常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导致血脂增高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体内脂酶活性明显降低,导致血脂容量增高。因此,需要对“三高”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高血压
1.1病因和治疗方法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受遗传、精神、环境、生活习惯和药物因素影响,易导致疾病诱发,常表现为疲劳、头晕、眩晕、呕吐等症状,若随着病情恶化,还会导致肾衰以及心梗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多采取药物治疗和血压监测。针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尤其是血压不稳定患者,需每日进行2~3次血压监测,同时服用降压药物,避免血压升高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肾功能不全、器官逐渐衰退,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且部分患者还伴有哮喘、糖尿病和慢性气管炎等,在选择药物时应避免使用交感神经阻滞剂,可采用拮抗剂、利尿剂药物。而对于中青年患者,因肾素水平相对较高,合并症状相对于老年患者较少,可选取β受体阻滞剂或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以有效稳定血压水平。高血压疾病病程时间相对较长,需长时间服用药物,应坚持少量有效原则,可选用副作用少、药效温和、持久药物作为基础降压药,例如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后期再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减药物剂量。
1.2预防护理
高血压是诱发是诱发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对该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降低疾病风险。而预防高血压疾病的主要措施是合理调节饮食和加强运动锻炼,在饮食上严格控制钠盐、脂肪摄入量,并补充充足的钾、钙和镁摄入量,以起到降压作用,可多摄入豆制品、蔬菜和新鲜水果等,因蔬菜中维生素C较为丰富,可起到减少血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并且多摄入清淡、低脂肪和高纤维食物,要求患者忌烟酒,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二、高血脂
2.1病因和治疗方法
高血脂是由于脂肪代谢异常、运转异常导致血浆一种、多种脂质比正常水平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受生活环境和家庭遗传因素影响,而继发性则受糖尿病、胰腺炎、肥胖症等因素影响,常表现为肢体麻木、乏力和胸闷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在治疗高血脂症状时先给予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后给予药物治疗,但在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治结合,将药物和非药物相结合;二是长效调脂药,每晚坚持用药一次;三是坚持用药,确保血脂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
2.2预防护理
控制血脂水平,不仅要控制饮食,还要加强运动锻炼,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再利用运动锻炼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以低脂、多维生素和低胆固醇食物为主,饮食要适度,禁止暴饮暴食,多摄入紫菜、新鲜蔬菜和海带等,可有效防止动脉硬化。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再加强运动锻炼,增加热量消耗。例如游泳、登山、慢跑以及打球等,并定期进行体检。并要求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以静养生,保持良好心态。通过饮食控制、科学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能够有效预防疾病诱发。
三、高血糖
3.1病因和治疗方法
高血糖主要是指血糖值比正常范围高。一般情况下,人体可利用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保证血糖来源、去路维持平衡,从而稳定血糖水平,但受遗传、环境因素作用影响,会导致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血糖水平升高。目前,临床上在治疗高血糖疾病时多采取药物治疗,常见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格列奈类药物、磺脲类药物等。双胍类药物是通过降低肝脏葡萄糖输出来缓解外周胰岛素益康,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格列奈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在餐前服用,也能与其他药物联合服用;磺脲类药物是一种促胰岛素分泌剂,可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到刺激作用,从而增加胰岛素水平。
3.2预防护理
高血糖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会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有效控制血糖,减少疾病风险。首先要及时检测血糖水平,可通过快速血糖仪、血气分析以及动态血糖仪等方法监测血糖水平,定期测量血糖,避免血糖水平升高,加重病情。其次是合理使用胰岛素,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合理使用胰岛素,控制胰岛素用量,能有效减少对神经造成的损伤。最后是饮食控制,可多摄入燕麦、玉米面等膳食纤维,有效降低血糖作用,而大豆、高蛋白质食物能够有效起到降脂效果,通过血糖监测和饮食调节能够一定程度上预防高血糖。
结束语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减少疾病风险,需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诱发,提高患者疾病存活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