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胰腺炎较少见的并发症。以往的研究表明胰腺与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学关系密切是导致发病的基础。脾静脉位于胰腺的后方与胰腺紧贴而行,当胰腺病变时引起血管痉挛和内皮细胞损害,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加上高凝状态、其他促凝因素导致脾静脉形成血栓,进而波及到门静脉系统引起堵塞。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产生的P-选择素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内皮及其他细胞之问的黏附。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缺氧、胰酶、氧自由基、炎症细胞因子及高浓度的脂肪酸均可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活化的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素A2可促使血管收缩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总体上慢性胰腺炎引起的门静脉系统血栓较急性胰腺炎多见。分析原因可能为慢性胰腺炎炎症过程长,血管内皮反复受到损伤,促炎因子长时间作用,加上局部因素如胰腺肿大、慢性纤维化、钙化以及假性囊肿压迫脾静脉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
对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我国胰腺炎诊治指南推荐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首选低分子量肝素快速抗凝,待症状稳定后转变为口服抗凝剂,不推荐手术治疗。对于有不能纠正的促凝因素和(或)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排除抗凝禁忌证后需长期抗凝治疗。急性血栓经6个月的抗凝治疗后血栓的完全再通率50%,部分再通率40%,脾切除后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再通率较高。因此,对于胰腺炎患者应仔细行门静脉系统检查,若有门脉系统血栓形成及时给予抗凝治疗效果较好,防止后期慢性血栓的形成和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摘自《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5例临床分析》.中华胰腺病杂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