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预告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展,胰腺囊性疾病的检出率较前有了大幅度提升。今天下午3点播出的《活到岁》节目,将邀请医院胆胰疾病诊疗中心主任王巍教授,讲讲“胰腺囊性疾病”,欢迎收听。
胰腺囊性疾病那些是恶性的?
胰腺囊性病变是一组呈囊性或囊实性的胰腺占位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类。非肿瘤性主要为胰腺假性囊肿;肿瘤性即胰腺囊性肿瘤,以胰管或腺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浆液性囊性肿瘤(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等。根据囊液性质,胰腺囊性肿瘤可进一步分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前者主要包括MCN和IPMN,有潜在或明显恶性倾向;后者主要包括SCN和SPN,一般为良性或低度恶性。
哪些胰腺囊性疾病可以不用手术?
胰腺囊性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取决于对疾病性质、生物学行为的评估,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治疗意愿、医疗及随访条件等诸多因素。
大部分PCN为良性,临床上仅需密切观察,对手术指征的把握需谨慎。尽管如此,由于PCN对其他治疗均不敏感,因此,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最关键的治疗手段。如果影像学表现或囊液分析结果显示有相应的手术指征,则应建议尽早行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确诊或可疑恶性的PCN,均推荐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不仅在于切除有明确侵袭性癌的病变,也要切除中度或重度异型增生改变的病变,对于提高长期生存率及缓解症状均有直接效果。但考虑到胰腺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及高危、高龄患者高手术风险的客观原因,对于无恶性表现的PCN,是否必须立刻外科手术治疗尚存争议。对于肿瘤最大径3cm、CA19-9无升高、无临床症状并排除恶变者,可以考虑保守观察的方法,定期随访。
浆液性囊性肿瘤(SCN)的治疗
SCN良性多见,预后良好,通常建议对患者进行监测和随访,当肿瘤最大径6cm应积极手术治疗。即使肿瘤最大径6cm,若出现以下危险因素亦应行手术治疗:(1)相关症状(如腹痛、肿块压迫、黄疸、呕吐等);(2)肿瘤位于胰头部;(3)无法完全排除恶变;(4)出现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血管、胰周淋巴结等)。如为浆液性囊腺癌则需手术治疗,术后仍可长期生存。SCN一般不需要清扫胰周淋巴结。
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治疗
MCN具有恶变潜能,因此术前明确诊断的MCN患者均建议手术治疗,尤其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者:(1)病灶引起相关症状;(2)存在壁结节、实性成分或囊壁蛋壳样钙化者;(3)肿块最大径3cm;(4)囊液细胞学检查证明或提示恶性可能。尽管恶性MCN的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但对于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提示恶性者,或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侵及邻近器官、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时,可行联合器官切除及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此外,由于部分最大径3cm的MCN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与SCN或分支胰管型IPMN相区分,无法明确诊断,因此,对于存在严重合并症的高危、高龄患者,也可采用先随访,待出现危险因素再行手术的治疗方式。
IPMN的治疗
主胰管型IPMN因具有较高的恶变概率,均建议手术治疗。主胰管型及混合型IPMN,由于肿瘤在胰管内纵向生长,为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建议常规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切缘阴性(亦有国外文献称保证切缘低或中度异型增生即可)。若存在以下情况,则需扩大切除范围甚至切除整个胰腺:(1)切缘阳性;(2)切缘显示中高度异型性增生;(3)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无法明确需进一步检测者。
对于分支胰管型IPMN,由于不侵犯主胰管且恶变倾向相对较低,因此,最大径3cm者可随访观察。但具有以下恶变高危因素时,需积极手术处理:(1)肿瘤最大径3cm;(2)有壁结节;(3)主胰管扩张10mm;(4)胰液细胞学检查发现高度异型细胞;(5)引起相关症状;(6)肿瘤快速生长≥2mm/年;(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CA19-9水平高于正常值。主胰管扩张5~9mm的患者如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根据情况亦可积极手术治疗。对于存在严重合并症的高危、高龄患者,若仅存在肿瘤最大径3cm一项高危因素,则可继续观察,但随访频率应相应增加。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治疗
所有的SPN均推荐手术治疗。如肿瘤较小,包膜完整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行局部剜除术。对周围组织有明显侵犯者,应当扩大切除范围以减少术后复发。因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故不必常规清扫胰周淋巴结,胰体尾部肿瘤亦可保留脾脏。SPN无论行根治术与否均存在远处转移或复发可能性,但即使出现远处转移或复发,仍建议积极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