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的根和根茎。
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实热之便秘、肠道积滞及热痢初起;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热毒疮疡及烧伤;妇女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湿热之黄疸、淋证等。
《本草经集注》:“平胃,下气,除痰热,肠间结热,心腹胀痛,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
《日华子诸家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
《景岳全书》:“夺土郁壅滞,破积聚坚癥,疗瘟疫阳狂,除斑黄谵语,涤实痰,导瘀血,通水道,退湿热,开燥结,消痈肿。”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含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等;含蒽醌和双蒽醌衍生物大黄酸、番泻苷和大黄酚苷A、B、C、D等;含d-儿茶素、没食子酸、蒽醌鞣质等及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具有泻下作用,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胆囊收缩;
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减轻肝细胞损伤,防治肝昏迷;
有利尿作用,能够减缓残余肾小球硬化,减轻间质纤维化,降低糖尿病肾损害,有降压、止血以及抗肿瘤、抗氧化作用,并有降血脂、解热、抗炎、降低血糖、抗精神病以及抑制色素形成的功效。
运用经验
大黄为攻下药,是泻下攻积、泄热除痰的主要药物,用于阳明腑实、胎胞蓄血、产后恶露腹痛、水热互结之结胸证等诸老血留结病证的治疗。
沈师善用大黄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瘀血阻滞证,应用大黄粉3g冲服,使积粪得以排出,大便畅通,则气机宣达,痰化热清瘀消,使病情转危为安。
药理研究证实,大黄清热泻火、泻下攻积之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道排泄毒性产物,通过泻下逐水也能达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作用,这和现代医学抢救脑中风时应用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高压的方法颇为一致。当单用大黄粉冲服,大便仍不能通解时,隔6小时后加用枳实9g、莱菔子13g,浓煎后冲服大黄粉,即可见效。沈师治疗痰浊瘀阻之老年痴呆症,常取酒大黄加强祛浊通络之功效,方以酒大黄配莱菔子、石菖蒲、郁金、川芎、茯苓、陈皮等。
沈师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其他感染性疾病证属痰热壅肺、大便秘结时,在止咳清热化痰药中配用大黄,可达通腑泻肺经痰热之功效。对于化脓性扁桃体炎伴热盛大便秘结者,治疗可取大黄、象贝母、桔梗、牛蒡子等。
沈师在治疗消化道疾病时,方中也多选用,如湿热痢时,大黄多配以黄连、木香、槟榔、芍药等;上消化道出血时,用大黄粉配白及粉(按1:3配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充血水肿型)常用大黄配以柴胡、白芍、半夏等;老人便秘则用酒大黄配以黄芪、生地、当归、肉苁蓉、怀牛膝、枳壳、升麻等。
沈师还在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时,用生大黄30g,配煅牡蛎、蒲公英、野菊花等煎液,每晚保留灌肠来泻毒降浊。另外,沈师治疗血瘀之闭经、月经量少时,多以酒大黄配当归、红花、益母草、桃仁等。
沈师认为,应用大黄还应注意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有差异。生大黄泻下力量较强,适用于清热泻实,应后下;酒制大黄重在活血通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大黄炭凉血止血,应用于血热火盛之出血病症。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沈宝藩临证经验集》,主审沈宝藩,人民卫生出版社。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明医小兰iaoan
明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