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消化内科成功为一位胰体占位怀疑胰腺癌患者实施了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组织穿刺活检术,此技术在我省尚属首例。
患者郭先生,60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1月”来医院就诊,门诊行B超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以“腹痛查因”收住院,入院后查CA为.52u/l,GGTu/l,上腹部CT提示考虑胰腺癌并肝内转移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脾动脉及肝总动脉受侵,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超声内镜示胰体占位性质待定。综合考虑胰腺癌并腹腔内转移可能性大,拟于肿瘤科行放化疗,但肿瘤科专家认为诊断及病理类型不明确,无法制定治疗方案,遂请消化内科会诊以行胰腺组织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对于肿瘤性疾病来说,病理组织学诊断无疑是明确诊断的最重要方法,绝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唯一的办法。然而,如何取到病变组织以明确诊断对不同的肿瘤来说具有不同的难度,肿瘤所在器官如果与外界相通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内镜下活检获取病变组织。如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我们可以通过普通的胃镜或肠镜取得病理学依据。但是对于身体密闭腔隙内的大部分肿瘤如肝癌、肾癌、胰腺癌等,这种情况下,如果临床高度怀疑病变为恶性,医生常采用的方式为手术切除病灶,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获得组织进行诊断。这种方法有两个局限性:首先可能是切除病变最后诊断不是恶性肿瘤,使得本可保留的脏器被切除,患者身体上、精神上及经济上均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其次是病变虽然是恶性肿瘤,但是属于晚期,手术效果不理想,这个时候如果单纯为获得组织学诊断进行开腹或者开胸,代价非常之大。针对郭先生的情况,通过手术方式明确诊断已不可能。
消化内科专家考虑应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EUS-FNA)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超声内镜是在消化内镜前端内置一个超声探头,从而探查消化道以外脏器的病变。细针穿刺则是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将细针(直径1mm左右)通过内镜的活检腔道穿入病变部位获取病变组织从而进行诊断。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FNA)是一种新的内镜微创诊断及治疗方法,可以在超声彩色多普勒实时引导下避开血管,选择最佳途径,在消化道内对胰腺组织进行细针穿刺,获取病变组织送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相比外科手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可反复进行。最终,消化内科专家们对郭先生进行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FNA)获取胰腺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胰体腺癌,目前肿瘤科对其行放化疗。
医院消化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也是全省唯一配备有诊断与治疗超声内镜设备,率先在省内开展超声内镜诊断技术的科室。此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该院消化内科对胰腺癌、肝癌、肾癌等身体密闭腔隙内的肿瘤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诊断有了重大突破,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
随着该项技术的推广与发展,细针穿刺不但用于肿瘤原发灶的病理诊断,而且可用于诊断肿瘤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者腹腔、腹膜后、纵膈等其他部位的转移。由于EUS-FNA简便(过程如普通内镜)、经济(费用远低于直视手术)、病人痛苦小(完全没有疼痛感)、副作用发生率低(小于5%)、恢复快(2-3天可完全恢复),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的术前诊断、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化疗方案制定前评估及肿瘤复发确定等多个领域。
目前EUS-FNA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左半肝、胆系(胆囊和胆管)、胰腺、左侧肾上腺、膀胱、前列腺等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胃癌、食管癌和直肠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纵膈、腹腔及腹膜后肿块性质的判定等。随着内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EUS-FNA技术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扩大,同时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将进一步降低,从而为肿瘤诊断和鉴别提供更加有力的工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