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张德光
原标题:医院需要具有急诊技能的全科医生
记得2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病人找我看病,要求打破伤风针。他说:“昨晚削水果把手削伤了很长一道口,流血不止,我握着手指跑遍一条街,医院。”
他的话和伤让我警醒,医院仅有门诊,没有住院部,要下班时,医生不给病人处方输液。由此,医生轮流值中晚班、夜班,并且悬挂24小时急诊,方便生小病和外伤的病人,输液再晚的病人也有医生观察了。现在回想来,急诊科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1
“我头痛3个月了,现在痛得很,在不少地方看过病,CT、MRI都检查了,吃药不见效。”年5月13日晚6点,25岁的周先生对急诊科医生讲,医生接诊询问病情以及患病经过,检查血压:/mmHg。医生再问小周,医院给你查过血压吗?“没有测量血压”,周先生答道。医生再结合病人甲床、结膜和面容呈盆血貌,心里已有初诊肾性高血压的思路,并告知陪同人,急查肾功能和电解质。2小时后检验报告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诊断:尿毒症、肾性高血压。先服药1月,肾功能指标不降且升。当年做肾移植术,8年后第2次换肾,现快乐经营生意。
2
年4月7日17时许,急诊科接到家住文峰街道中吉社区移民楼90高龄的雷老太太的求助电话,抢救就是命令!不顾风雨交加,迅即出诊,10分钟到现场发现病人深度昏迷,呼之不应,既往有糖尿病、肺气肿史,病情十分危急。立即给予吸氧,到床边测血糖,仅0.84mmol/L,血压60/40mmHg,提示:严重低血糖,随时有生命危险,急嘱随诊护士静推50%GS20毫升,推注一半时,病人苏醒,直呼“国泰民安!”令在场医护、保姆无不为之动容。
经过几天的家庭精心治疗,调整血糖,保护大脑,注意生活方式,正规服药,我们以准确的诊断,果断的措施,低廉的费用,治好了危重病人。
3
年5月9日晚7点多,一名9岁小学生因误服2枚硬币,由父母亲送来急诊,小孩见母亲哭泣着急,自己也哭了,全家人焦急万分。急诊拍摄X光片,见硬币仍在上腹部,请内镜医生会诊,立即用电子胃镜钳取异物,医护人员与患儿父母沟通,密切配合,一会儿从胃中取出2枚硬币,患儿拿着硬币和父母亲高兴离去。
4
年9月18日中午一点,家住竹溪镇荷花街76岁的任婆婆来院急诊,主诉“心里为难、头晕、眼前发黑”。12导同步心电图检查发现III房室传导阻滞,心率39次/分,医院安装起博器。4年来,她带着医院复查心电图和彩超。
一个人来看急诊,就会有一家人晓得急诊科,三口人家、四口人家、五口人家……很多人和家庭的心目中有了急诊科。此外,首诊在社区的制度,保证了辖区内的低保户就诊必须在社区,否则不报销住院费用。
目前,我院急诊接诊人数白天在6~7人,晚上4人左右,以腹痛、发热、外伤病人多见。病人为本街道社区的占60%左右,毗邻街道社区(相距4~12公里)占30%左右,少数乡镇占10%左右。
强基层,医院,必须强急诊科。急诊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因为孩子、老人和社区居民都需要。急诊科建设和完善、发展,缺的是机制,缺的是全科医生。
人才、设备、管理、责任、担当是急诊科五要素。我们的做法是:急诊科医生要具备门诊、住院医生经历,熟练掌握内、外、妇、儿、耳鼻喉、皮肤,急诊科基本技能,为居民解决常见的急诊问题。
推荐阅读
医院医院?
回归合理用药
“首诊在社区”如何真正实现?
作者简介
张德光,副主任医师,开县名医,开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万州市优秀知识分子,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第二届人大代表,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分会会员。从医四十余年,曾先后应邀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参加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医院管理卓有见解,在中华医学会北京首届全科医学大会上论文发言,在国内外《心脏》,《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胰腺病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篇,擅长对心肌炎,心脏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胰腺炎,痛风等的诊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