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功能异常,肝损伤及脂肪肝,CT和MRI影像学如何评价?
前言
影像学上:脂肪肝与肝功能损伤,都会导致肝密度减低,CT值低于脾脏。
反过来,如果CT扫描肝密度减低,CT值降低,那么我们考虑什么?是脂肪肝?还是肝功能损伤?
肝功能生化可以提示肝损伤,但是无法评价脂肪肝。
肝功能生化检查提示肝损伤,如果脂肪肝基础上出现肝损伤,两者都是密度减低,这个又是如何分析?
1、肝功能生化正常+肝密度弥漫减低=脂肪肝,成立
2、肝功能异常+肝CT值正常=诊断肝损伤,成立
3、肝功能异常+肝密度弥漫性减低=脂肪肝?肝损伤?或肝损伤+脂肪肝
4、肝功能正常+肝密度正常=影像学不好评价肝功能情况
针对第3点,我们尝试通过CT+MR+肝功能生化检查进行系列评价
先看看病例:女,50岁。CT:
病人主诉:尿黄4天
病人体征:PE: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心肺(-)。腹平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肠鸣音存在。
临床诊断:(Z22.)乙型肝炎小三阳
图像到此,看看大家能够判断:肝内CT值42HU,已经明显低于脾脏CT值
诊断?
1、脂肪肝?
2、肝功能损伤?
答案?NO
因为,脂肪肝、肝功能损伤都会导致肝密度弥漫性减低。
这个病人于.2.7医院就诊,看看病例
主诉:腹痛、尿黄、巩膜黄染2天
现病史:于年02月03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尿黄、巩膜黄染为表现,以左季肋区、上腹、右季肋区隐痛为主,为持续性,与进食和排便无关,无他处放射痛,无厌油、恶心、呕吐,无发热、腹胀、腹泻,无解黑便及陶土样便,无纳差、乏力,无咳嗽、咳痰,无尿急、尿痛、血尿,病后院外未予特殊处理,为诊治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查肝功能、腹部、胃肠道彩超等检查,拟"急性戊型肝炎"收入我科住院。病后精神、睡眠、食欲欠佳,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第二节:肝功能损伤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常见病因主要包括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药物中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是所有肝脏疾患的典型表现。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影像学表现
韦红星
作者单位:广西,医院放射科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合并肝损害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该院-01~-02收治的40例临床确诊为AP的患者,分为轻型胰腺炎(mildacutepancreatitis,MAP)和重型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并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查体健康者15名作为对照组,进行平扫肝/脾CT值比值测量,对肝功能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脾CT值比值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比较各组间差异性。
结果40例AP中MAP25例,SAP15例。25例MAP中肝功能损害指标升高18例,出现肝/脾CT值比值倒置72%(13/18);肝功能指标正常7例,出现肝/脾CT值比值倒置57%(4/7),未出现倒置43%(3/7);SAP患者肝功能损害指数上升且肝/脾CT值比值倒置93.3%(14/15)。MAP、SAP肝功能损害指标升高组肝/脾CT值比值分别为(0.85±0.21)、(0.69±0.31),与正常组肝/脾CT值比值(1.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脏CT值降低程度与胰腺炎程度有一定的相关。
本病例背后故事
肝功能受损,肝脏CT表现可以不表现为CT密度减低或肝脾CT值比例导致。
磁共振表现肝内脂肪含量低,排除脂肪肝,与CT表现一致。
磁共振肝功能受损方面检查有限度。
肝功能损伤原因不清
肝功能提示转氨酶明显增高,多见于感染、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性、免疫等,患者补充病史,在院外曾服用中药3天,目前考虑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较大,继续予护肝对症治疗,动态复查肝功能;
结论
乙肝、酒精、药物、脂肪肝、肝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等均能引起肝功能受损。出现生化改变和影像学改变。
影像学检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手段
出现平扫肝密度减低,CT值接近脾脏或低于脾脏,这个是一个重要征象。
然而,肝密度减低常出现在脂肪含量较高的肝脏。同时与脾脏的代谢异常,导致密度改变,肝脾比例数据无法更精准测量和评价肝的脂肪改变。
需要提供一个脂肪定量检查,与肝密度减低系列疾病进行鉴别。
CT结合MR能够诊断肝功能损伤,鉴别脂肪肝
已经明确肝损伤,通过CT平扫肝脏CT值测量数据,可以评价肝功能情况
MR脂肪测量可以精准诊断脂肪肝,并提供定量测量。同时可以提供肝铁代谢信息。
首次CT或MRI需三期增强扫描,以了解肝内是否存在其他占位或炎性病变。
当肝内局灶性病变或存在其他病变,需要综合分析。
反应肝细胞损伤的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醛缩酶(ALD)腺苷脱氨酶(ADA)山梨醇脱氢酶(S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LDH)谷氨酸脱氢酶(GLDH)谷胱甘肽原杂原转移酶(GST)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ASAL)血清异柠檬酸脱氢酶(LCD)ALT(0-40U/L)AST(5-34U/L)迄今依然被认为是肝细胞损害的“金标准”。其中ALT存储于肝、肾、心肌、胰、脾、肺、红细胞、血清和骨骼肌中,以肝脏存储量最高,一般存在于肝细胞浆中,肝细胞内浓度比血清高~倍,在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即使无坏死,肝细胞内转氨酶亦可由如此明显的浓度梯度差而泄漏入血中。AST也广泛存在于上述诸器官中.但以心肌含量最高,故血清中AST活性升高应排除心肌病变后才考虑肝脏病变。AST在肝细胞浆内只占20%,其余80%存在于线粒体内,在肝细胞浆内AST/ALT之比为0.6:1,而在整个肝细胞内两者之比为3:1,因此ALT是反映肝病变最敏感的指标之一,而血中AST显著增高时,在排除心肌病变后,应考虑肝线粒体大量破坏、肝细胞坏死。既往相关文章阅读
1、胃淋巴瘤
2、肝硬化+小肝癌背景下脂肪及铁代谢
3、再谈脂肪肝与肝功能损害
4、脂肪定量测量R*:IDEALIQ
5、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
-END-tdfszd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