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内镜治疗过程中的辅助技术也随之产生。其中,术中牵引辅助技术发展尤为迅速。
我科近期对消化道不同部位ESD操作过程中牵引技术的使用进行了探索。对传统牙线牵引装置进行了改良:牙线前端与一橡胶圈固定形成“固定环”,后方连接多个相同橡胶圈(可滑动,为移动环,图A1、A3),由此形成“环线牵引滑轮装置”。
图A:环线牵引装置具体操作流程是(1)先对消化道病变进行评估,明确ESD指征及病变范围;(2)ESD过程:标记、注射、切开、剥离;(3)在体外用金属夹固定环线滑轮装置的固定环(图A2),通过活检孔道送至手术部位,固定于已切开边缘的病灶边缘,利用牵拉牙线使组织抬起,暴露黏膜下层(图B1、2、3);(4)如牵引方向不佳,可用金属夹将移动环固定于病灶对侧或远端正常黏膜(图B4),形成滑轮装置后改变牵引方向,达到牵拉目的(图B5);(5)完整剥离病灶后,牵引装置随病灶取出;(6)按ESD流程处理创面及标本。图B:环线牵引示意图以此环线装置作为牵引辅助,我们对消化道不同部位病变进行了ESD操作。
一:食管环2/3周早癌(图1)
图1:
1a食管早癌;
1b病灶周边标记、环周切开,黏膜下层暴露不佳;
1c环线滑轮装置牵引,改变牵引方向,充分显示黏膜下层;
1d完整剥离病灶
二:胃底巨大粘膜下隆起(图2)
图2:2a胃底巨大粘膜下隆起(直径3.5cm);2b-2c瘤体暴露后,将固定环固定于瘤体表面,利用贲门的弧度形成“天然滑轮”,直接体外牵引;2d充分暴露瘤体根部,完成肿瘤切除
三:乙状结肠巨大侧向发育肿瘤(图3)
图3:3a乙状结肠侧向发育肿瘤;3b环周切开粘膜层后,环线固定于病灶肛侧,牵引方向不佳;3c病变对侧固定移动环形成滑轮装置,牵引方向发生改变;3d、3e牵引力作用下充分显示黏膜下层;3f完整剥离病灶
四:降结肠病灶,中央疤痕粘连(图4)
图4:4a降结肠侧向发育肿瘤;4b中央因活检疤痕抬举不良;4c、4d病灶肛侧及口侧正常黏膜上固定环线滑轮装置;4e牵引力作用下充分暴露黏膜下层;4f完整剥离病灶
环线牵引辅助ESD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已成为广泛使用于胃肠道病变,如消化道早癌、巨大黏膜病变、粘膜下病变等疾病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手段之一。而由于一些困难部位病变(如胃角、贲门)、粘膜下层结构复杂(如粘连、血管丰富等)、操作者技术尚处于上升阶段等原因,使ESD操作存在难度大、时间长、出血穿孔风险高等不利因素。充分暴露病灶黏膜下层,使病灶黏膜下层有良好的操作空间,是消化道ESD成功完成,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关键。为此,一些简化操作进程的辅助牵引技术也随之产生[1],常见的有牙线牵引技术[2]、弹簧圈牵引技术[3]、磁力锚牵引技术[4]、钳夹牵引技术[5]等。在ESD术中合理使用各种不同的牵引技术,利用牵引力能很好地将切缘上方黏膜提起,黏膜下组织结构充分暴露,术者在直视下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剥离,并能做到预防性处理血管,术中即使损伤血管,也能迅速找到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可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6]。但各种不同牵引方法,都存在各自的局限。例如磁力锚牵引需要大型的外部磁力控制系统;钳夹牵引仅适用于靠近口侧或肛侧的消化道末梢部位,钳夹本身较硬,容易引起组织损伤,且不能自由移动位置;弹簧圈弹力有一定限度,对病变大小、位置均有一定要求。而使用牙线作为牵引,方法简单,材料易得,在消化道各部位均适用。JEON等[2]于年首先报道在胃早癌病变中使用牙线牵引辅助ESD技术,取得满意效果。使用牙线作为牵引辅助技术[7]能显著缩短ESD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注射次数;术野暴露良好、清晰,手术时间缩短,进而能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是ESD操作中较为可靠的辅助方法之一。必要时还可使用多根牙线同时牵引,以达到最好的牵引效果。我们前期的实践发现,单纯使用牙线作为牵引,由于牵拉力度、方向等原因,容易导致牙线与金属夹脱离,由于牙线于黏膜组织紧密接触,还可能导致金属夹固定部位黏膜被牙线反复“切割”,造成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因此,我们在前人牙线牵引的基础上,加用橡胶圈进行改良,除了同样产生牵引力,充分暴露黏膜下层操作空间,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外,牙线事先固定于有弹性的橡胶圈上,有效防止从光滑的金属夹上滑脱;如遇到牵引方向不好、效果不佳的情况,可在移动环上追加组织夹来快速形成滑轮装置,以改变牵引力方向,并且使牙线与黏膜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上述机械切割损伤黏膜的情况发生。将来,我们将完成更多病例,以充分讨论环线牵引在消化道ESD操作中的优势。参考文献
[1]SuYing-Fong,etal.Efficacyandsafetyoftraction-assisted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ameta-regressionofrandomizedclinicaltrials.Endospcopy,May;52(5):-[2]JEON,etal.Anewtechniqueforgastric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peroraltractionassisted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J].GastrointestEndosc,,69(1):29-33[3]Matsumoto,etal.Developmentandclinicalusabilityofanewtractiondevice"medicalring"for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ofearlygastriccancer.SurgEndosc,Sep;27(9):-[4]Gotoda,etal.Prospectiveclinicaltrialofmagnetic-anchor-guided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forlargeearlygastriccancer.GastrointestEndosc,Jan;69(1):10-5[5]Wang,etal.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ofdistalintestinaltumorsusinggraspingforcepsfortraction.TechniquesinColoproctology()23:–[6]YoshidaM,etal.Conventionalversustraction-assisted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forlargeesophagealcancers:a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withvideo).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Jan;91(1):55-65.[7]YoshidaM,etal.Conventionalversustractionassisted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forgastricneoplasms:a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withvideo).GastrointestEndosc;87:–.作者简介
朱梅影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现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治医师,熟练掌握常规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至今累计完成胃肠镜诊治2万余例,包括胃肠镜检查术、内镜下胃肠道息肉切除术、超声内镜检查等。现任上海市医学会会员,已完成科研课题2项,参与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发表中英文论文近10篇
宛新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内镜治疗、胰胆管结石与肿瘤的诊断和内镜治疗、急慢性胰腺炎的综合救治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质控与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委、中国消化内镜中心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内镜创新发展分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食管及胃静脉曲张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消化内镜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