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Wickhm首次提出了微创外科的概念。年3月,法国PhilippeMouret首次运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成功,具有划时代的现代微创外科时代真正开始,微创外科技术才逐渐被广泛接受,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腹腔镜手术逐步被大众了解和认可并发展为趋势。
PhilippeMouret
年02月20日,84岁高龄的吴奶奶因两个月来反复上腹部疼痛,入院后行ERCP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诊断胆总管下段占位,遂入医院胰腺疾病研究中心及普外科朱东明医师组就诊。在入院完善相关检查之后(图一,图二),组内医生一致认为胆总管下端占位诊断明确,胆管癌可能性大,结合病情建议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病灶。然而,吴奶奶的身体情况,却让手术治疗计划暂时搁浅。
图一: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显示胆总管下端占位。
图二:胆管刷片见少量异型细胞。
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医生发现,吴奶奶长期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二十余年的高血压病史、二十余年冠心病史、十余年的糖尿病史以及房颤病史。多种长期慢性病史加上84岁高龄,使得患者对手术创伤的耐受能力以及术后恢复能力都低于常人,尤其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种难度大、耗时长的手术,对于患者更是一场考验。
面对巨大的手术风险,吴奶奶的家人一度放弃手术治疗,而出院。然而对症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却无法根治疾病。患者家属在高手术风险和病情恶化两座大山之间进退维谷。
20世纪初腹腔镜技术首次在普外科中出现,最早应用于单纯胆囊切除等良性病变。在年首次出现腹腔镜下对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成功实施了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腹腔镜胰腺外科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医生对腹腔镜技术的熟练,微创技术在肝胆胰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有如下优点:
①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脏器扰乱小,因而术后肠功能恢复快。
②创伤大为减小,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轻松,痛苦少。
③术后可早期下床,减轻了家属陪伴护理的强度。
④腹壁戳孔小、分散而隐蔽,愈合后不影响美观。
⑤戳孔感染远比传统开刀的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少。
⑥腹壁戳孔取代了腹壁切口,避免了腹壁肌肉、血管和相应神经的损伤。
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减轻了吴奶奶家人对手术风险的顾虑,通过医生详细地沟通和科普,患者及家属最终接受采取腹腔镜方式进行手术,而再度入院。
图三:腔镜戳孔代替传统腹部切口,切口长度大幅缩短,利于术后恢复。
年02月26日,医院胰腺中心朱东明主任医师和王运良主治医师经过数小时努力,顺利完成了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将病灶切除!(术后诊断为胆管下端癌),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经过苏大附一院胰腺中心普外科七病区胰腺中心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与照料,吴奶奶术后恢复非常顺利,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身体状况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顺利出院。
图四:术后三天下床活动。
医院自年成立胰腺疾病研究中心以来,在中心主任李德春教授领导与指导下,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李德春教授鼓励年轻医生不畏艰难,大胆创新,不断突破。在胰腺疾病的治疗中体现精准化、快速康复及综合治疗的理念,鼓励多开展微创手术。目前我中心普外科七病区、32病区常规开展各类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镜保留或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腹腔镜中段胰腺切除、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腹腔镜胰腺活检探查等手术以及联合人工血管置换的胰腺手术、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扩大淋巴清扫的胰腺癌根治术、RAMPS、保留十二指肠的全胰头切除以及保留胰头的十二指肠切除等大型复杂胰腺手术。李德春教授对胰肠吻合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形成了固定的吻合方式,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使得胰腺手术逐渐成为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常规手术。
胰腺中心目前下设胰腺疾病多学科门诊(pMDT),优势整合了普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临床营养科、介入科、病理科、核医学科、超声科和内分泌科等胰腺疾病相关科室的专家联合坐诊,为胰腺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方案。诊疗范围:胰腺良恶性肿瘤、急慢性胰腺炎、壶腹部周围肿瘤、十二指肠肿瘤及胆道肿瘤等。
门诊时间安排:
胰腺疾病多学科门诊
就诊时间
每周四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
挂号及就诊地点
十梓街院区门诊大楼6楼
胰腺外科专家门诊
周一(上午)
周二(全天)
周三(全天)
周四(全天)
李德春教授
朱东明主任医师
张子祥主任医师
周健副主任医师
十梓街院区
门诊大楼6楼
十梓街院区
外科门诊一楼
十梓街院区
外科门诊一楼
十梓街院区
外科门诊一楼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