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创伤与危重症营养西湖论坛精彩回顾:主会场篇
第一位讲者:李维勤教授
医院重症胰腺炎中心主任、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胰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讲座主题:重症营养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1、当前症营养研究的主要共识:EN早启动、EN足量达标特别是每日蛋白质摄入达80%可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
2、PICS(post-ICUsymptoms)的发病机制及相关诊断标准,提出PICS重点在预防:注意外科引流、及早、充足的EN、避免早期过度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早发现、处理
3、重症喂养流程(草案)是帮助提升肠内营养实施效能的集束化方案
第二位讲者:米玉红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
目前担任:北京灾难医学分会及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委员兼危重症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症学组委员、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成员、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医院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常委、医学参考报全科医学与精准健康传播频道常委、医院学会应急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女医师协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血栓与抗凝学组常委、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常委、海峡两岸急诊医学分会常委等。
讲座主题:ENvsPN--途径真的很重要?
1、欧、美指南对营养途径选择从分歧到一致:早期EN:24-48小时内启动早期肠内营养,反对早期PN、反对早期联合PN。
2、对于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治疗保护肠道屏障功能,远不仅仅参与满足代谢所需。
3、不能因为一些病人暂时不具备完全肠内营养适应症而放弃尝试肠内营养。
第三位讲者:郭伟教授
医院急诊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副主任
目前担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学协会院前急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兼卒中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人文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讲座主题:危重症肠内营养途径:幽门前后选择的困惑与对策
由于幽门后喂养显著降低肺炎发生率,因此各大指南推荐:误吸高风险患者,建议放置幽门后喂养通路。
需要长期留置可考虑空肠造口术(PEJ)。
幽门后喂养不刺激胰腺分泌,首选短肽型预消化配方。
第四位讲者:江荣林教授
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
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与肠外营养分会重症营养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呼吸病学分会感染病学组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讲座主题:危重症营养治疗的热卡与蛋白质目标,也适用“七分饱”法则?
以指南为依据的喂养目标:24-48h内启动EN;蛋白目标1.2-2.0g/kg/d;热量目标:25-30kcal/kg/d
高营养风险患者需足量喂养:争取48-72小时EN达到80%目标量
对于胃肠耐受差的患者可以采取滋养型喂养,但仅限于2-3天,仍需考虑第一周达到80%目标量
第五位讲者:杨向红教授
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兼学术秘书。
讲座主题:迅速提升危重症营养治疗水平——流程管理真有用
1.国外多项研究证实,应用喂养流程能提高EN有效性,降低病死率
2.国内首个多中心重症喂养流程研究证实:应用喂养流程流程可以减少重症患者PN的使用比例,增加EN的使用比例;增加热卡达标率;减少ICU的住院时间及费用;或可减少新发院内感染发生率;减少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
3.用国内自己的研究数据证实了,应用喂养流程能推动重症患者临床营养实践!
第六位讲者:张茂教授
浙江大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
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
目前担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位,中华创伤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版、WJEM等杂志编委,全国及浙江省青联委员。
讲座主题:严重创伤营养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营养治疗是严重创伤成功救治的重要措施
尽早开展营养治疗并首选肠内营养
建立有效的肠内营养通路和维护
免疫调节、补充的营养制剂作用不确定
重视营养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监测/处理
PS:会场照片
精彩回顾,后续继续放送,敬请期待!
浙二刘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