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说了癌症防治要行动起来附每个人

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作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这是国家层面再一次对癌症防治提出了要求!

为了自身健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高度重视起来!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在重视癌症之前,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癌症,

它到底是什么?它会怎么样?

只有科学地了解了癌症,才不会惧怕和恐慌!

讲者:李治中,笔名菠萝,国内癌症科普大咖。80后,清华大学本科,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跨国顶尖制药公司癌症新药开发部实验室负责人。爱好科普、科研和公益事业,已经出版两本畅销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内容丰富、前沿,文笔风趣幽默。影响上千万人。

讲者说,事实上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前20名几乎都是大家想移民去的国家,而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中国的癌症免疫疗法大多是谋财不害命.......

点击视频科学了解癌症,

让你不再惧怕!

△视频来自网络△

是的,不管是哪个发达国家,对健康的态度都是

重预防、轻医疗!

那对待常见的癌症,我们如何预防才能更合理?

十大高发癌症的预防、筛查

肺癌

预防:

①戒烟;

②装修建议选择绿色环保材料;

③烹饪少油炸煎炒,减少厨房油烟;

④不在马路、临街等地方锻炼,汽车废气多;

⑤遇事放宽心,不生气,充分做好情绪疏导。

筛查:低剂量螺旋CT

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吸烟超过20包/年;长期被动吸烟;有肺癌家族史等)每年检查1次。

乳腺癌

预防:

①少吃油炸食品、奶油、奶酪及各种甜食,避免肥胖;

②不要乱吃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

③女性多心思重,学会给自己减减压。

筛查:钼靶+超声

40岁以前的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40岁以后的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钼靶。

肝癌

预防:

①喝酒小酌即可,别过量;

②别吃发霉食物,花生、玉米、大米等,有黄曲霉毒素;

③千万不可乱吃药。

筛查:血液甲胎球蛋白+超声

高危人群(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有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及肝硬化病史等)每半年检查1次。

结直肠癌

预防:

①千万不要久坐,多起身活动;

②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品;

③有结肠息肉及时治疗。

筛查:肠镜、大便潜血

50岁以后做1次结直肠镜,如果检查正常,可以间隔5-10年再做第二次;每年常规体检别放弃大便潜血试验。

胃癌

预防:

①少吃盐;

②少吃腌制、烟熏、油煎食物;

③吃饭别太快,会刺激消化道;

④别吃太饱,会造成胃肠功能失调。

筛查:胃镜

高危人群(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有不良饮食习惯者等)45岁时开始做筛查,若无异常,间隔3-5年检查;胃癌高发区50岁以后要做筛查。

食管癌

预防:

①戒掉烟、酒;

②别吃太烫的食物。

筛查:食管镜

高危人群(有肿瘤家族史;爱吃辣、烫、腌制食品的人等)50岁时开始筛查,若无异常,间隔3-5年检查;健康人群50岁以后要做筛查。

甲状腺癌

预防:

①有甲状腺疾病者,遵医嘱少吃或不吃碘盐;

②注意调整好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压力;

③避免各种辐射损伤;

④减少忍吞、压抑的情绪。

筛查:颈部超声

有良性甲状腺结节者每1-2年复查超声。

胰腺癌

预防:

①戒烟;

②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③有胰腺炎等疾病,需及时检查治疗。

筛查:超声内镜

一般人群可以每年做腹部超声初步筛查,高危人群(年过50岁的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者等)需要重点筛查。

恶性淋巴瘤

预防:

①预防感染,包括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

②避免各种辐射;

③不熬夜、舒缓自身压力,保障人体免疫功能。

筛查:B超、CT、核磁共振

高危人群(感染和慢性炎症;长期放射线暴露;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等)一般需要每年检查。

宫颈癌

预防:

①打宫颈癌疫苗;

②注意性卫生和经期卫生;

③积极预防并治疗慢性宫颈炎等疾病。

筛查:TCT、HPV、阴道镜

有性生活的女性从30岁起,每年进行一次TCT(宫颈细胞学检查)+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如果连续三年检查结果正常,可间隔三年检查一次。

十大高发癌症的预防、筛查

肺癌

预防:

①戒烟;

②装修建议选择绿色环保材料;

③烹饪少油炸煎炒,减少厨房油烟;

④不在马路、临街等地方锻炼,汽车废气多;

⑤遇事放宽心,不生气,充分做好情绪疏导。

筛查:低剂量螺旋CT

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吸烟超过20包/年;长期被动吸烟;有肺癌家族史等)每年检查1次。

乳腺癌

预防:

①少吃油炸食品、奶油、奶酪及各种甜食,避免肥胖;

②不要乱吃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

③女性多心思重,学会给自己减减压。

筛查:钼靶+超声

40岁以前的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40岁以后的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钼靶。

肝癌

预防:

①喝酒小酌即可,别过量;

②别吃发霉食物,花生、玉米、大米等,有黄曲霉毒素;

③千万不可乱吃药。

筛查:血液甲胎球蛋白+超声

高危人群(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有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及肝硬化病史等)每半年检查1次。

结直肠癌

预防:

①千万不要久坐,多起身活动;

②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品;

③有结肠息肉及时治疗。

筛查:肠镜、大便潜血

50岁以后做1次结直肠镜,如果检查正常,可以间隔5-10年再做第二次;每年常规体检别放弃大便潜血试验。

胃癌

预防:

①少吃盐;

②少吃腌制、烟熏、油煎食物;

③吃饭别太快,会刺激消化道;

④别吃太饱,会造成胃肠功能失调。

筛查:胃镜

高危人群(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有不良饮食习惯者等)45岁时开始做筛查,若无异常,间隔3-5年检查;胃癌高发区50岁以后要做筛查。

食管癌

预防:

①戒掉烟、酒;

②别吃太烫的食物。

筛查:食管镜

高危人群(有肿瘤家族史;爱吃辣、烫、腌制食品的人等)50岁时开始筛查,若无异常,间隔3-5年检查;健康人群50岁以后要做筛查。

甲状腺癌

预防:

①有甲状腺疾病者,遵医嘱少吃或不吃碘盐;

②注意调整好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压力;

③避免各种辐射损伤;

④减少忍吞、压抑的情绪。

筛查:颈部超声

有良性甲状腺结节者每1-2年复查超声。

胰腺癌

预防:

①戒烟;

②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③有胰腺炎等疾病,需及时检查治疗。

筛查:超声内镜

一般人群可以每年做腹部超声初步筛查,高危人群(年过50岁的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者等)需要重点筛查。

恶性淋巴瘤

预防:

①预防感染,包括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

②避免各种辐射;

③不熬夜、舒缓自身压力,保障人体免疫功能。

筛查:B超、CT、核磁共振

高危人群(感染和慢性炎症;长期放射线暴露;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等)一般需要每年检查。

宫颈癌

预防:

①打宫颈癌疫苗;

②注意性卫生和经期卫生;

③积极预防并治疗慢性宫颈炎等疾病。

筛查:TCT、HPV、阴道镜

有性生活的女性从30岁起,每年进行一次TCT(宫颈细胞学检查)+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如果连续三年检查结果正常,可间隔三年检查一次。

癌症的原理告诉了我们它的

客观存在性,

癌症的筛查告诉了我们它的

确切可预防性,

那如果我们真的碰上了它,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呢?

我们需要了解下现有的

治疗技术的优劣势!

在人类漫长的疾病史中,很多疾病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埋进土壤里,但是也有很多疾病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成为人类的健康杀手。而癌症,就是人类健康最可怕的杀手之一。

在人类和癌症相杀的过程中,治疗手段也经历了数次革命——从手术,到放化疗,从放化疗到分子靶向药,再从分子靶向药到如今的细胞免疫治疗。而推动癌症治疗手段革命的,便是我们对于癌症不断进化的认知。

手术:癌症是一个“肿块”,切掉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癌症的命名:Cancer。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而在拉丁文的意思,是螃蟹——横行无忌是螃蟹的走路方式,也是人们最初对于癌症最直观的感受:横行霸道的癌症。

癌症最早的认知来源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他最早描述了恶性肿瘤——癌症是一个肿块,或者叫瘤。这个认知直到19世纪依旧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如果把它当做肿块来认识的话,那么切掉毫无疑问是很好的选择。有史记载的第一例癌症手术当属年美国人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卵巢肿瘤。

从此之后,手术就成了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方式,伴随着无菌技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直到现在,手术依旧是早期癌症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在手术治疗的时候,医生无法判断癌症患者接受手术后的生存状况:有的接受手术后,可以活10年、20年,有的接受手术,却只能活3个月、5个月;有的肿瘤大的,切了活的很久,肿瘤小的,切了却很快死去。这些都是为什么呢?人们并不知道。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于肿瘤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肉眼观察的层面上。

直到年,人们才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异常细胞”组成的癌症,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把癌症当成肿块并不正确,癌症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那么遏制细胞生长,应该可以遏制癌症生长。于是,伴随着对于癌症认知的升级,人类来到了癌症治疗的第二扇大门前:放疗和化疗。

放化疗:从细胞水平杀死癌症

放化疗,指的是放疗和化疗,因为这两者往往是一起使用的,所以经常放在一起。最开始使用的,也是放疗。

放疗的全称是放射治疗,通过大量辐射杀死癌细胞。最早的放射治疗可追溯到年,用X线和镭用于治疗癌症。现在看来,放射线对人体细胞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治疗癌症的时候会杀死大量的正常细胞,因此在早期的放疗过程中,带给患者的伤害极大。(现在,放疗的剂量和部位精确性已经大大提高,而这些都是在治疗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虽然我们经常将放化疗放到一块,但是化疗却比放疗出现的时间晚的多。直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首次有氮芥治疗淋巴瘤的临床试验成功,才昭示着化疗正式迈上历史舞台。(在二战过程中,人们研发了很多毒气和生化武器,而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东西可以很好地杀死人——体内的细胞。那么杀死癌细胞也是成立的。)

在和癌症相处的这些年里,人们发现癌细胞比普通细胞长得快得多,于是化疗药物就针对长得快的细胞进行杀伤。当然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人体内生长速度快的细胞也会被一并杀死,这也是为什么化疗会出现脱发的原因——因为毛囊细胞生长的速度很快。

然而由于放化疗都是全身治疗,对于患者来说,副作用实在是太大。在早期的放化疗过程中,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无法忍受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而选择中断治疗或者自杀。(放化疗技术发展到现在,副作用已经极大的降低)然而直到这个时候,人们依旧找不到癌细胞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但是幸运的是,人类用双手开辟了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由此标志着人类对于癌症的研究进入了基因时代,而由此带来的,便是癌症治疗的第三次革命——靶向药物的诞生。

分子靶向药:精准医疗诞生

当双螺旋DNA结构开始清晰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时,人类对于生命的认知便拓宽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很多无法解释的疾病都找了对应的基因突变。包括众所周知的舞蹈症、唐氏综合征,都在基因层面上找到了自己的突变基因。

而癌症,同样如此。

年,第一个致癌基因被发现——这个基因一旦被激活,就会让正常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成为癌细胞(原癌基因);年,第一个肿瘤抑制基因也被发现。这个基因和致癌基因正相反,它的正常功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一旦它被抑制,癌细胞便开始疯长,癌症就出现了(抑癌基因);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率先提出。

随着分子机制的不断揭秘,人们发现癌症和基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此之前,不论是手术还是放化疗,都无法做到精准的杀死癌细胞,大量的正常细胞也在治疗的过程中被杀死。但是在分子水平上,我们能不能靶向那些发生突变的基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呢?

于是,靶向药物应运而生。既然癌细胞是因为基因突变而产生,那么我们针对突变位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不就行了吗?事实也证明:分子靶向药在癌症治疗方面确实有着极为强大的效果。在肺癌治疗中,存在EGFR基因突变,单单使用分析靶向药就可以达到60%~80%的治愈效果,可以说是人类攻克癌症的一大胜利。

但是,伴随着分子靶向药的诞生,癌症治疗的另一个问题又开始不断地凸显起来:耐药。

放化疗无法精确的杀死癌细胞,会连带杀伤正常的人体细胞,但是分子靶向药因为过于精准的瞄准靶点基因,一旦靶点基因发生突变,那么分子靶向药物就会失去作用。很多癌症患者在经过分子靶向治疗之后几年内,都会出现耐药情况。而一旦出现耐药情况,患者的癌症将会进一步的恶化。

从细胞到分子,人们对于癌症的了解不断深入,治疗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由此推动的,便是人们对于癌症的治疗手段不断革新。然而越是深入的了解,医疗研究人员便越是发现传统药物治疗癌症有着不可跨越的壁垒——传统分子类药物在面对狡猾的癌细胞时显得弱小而无助。

而在传统的分子和靶向药物无法带领人们战胜癌症时,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人体内的天然抗癌战士——免疫细胞。

由此,人类和癌症的战争进入到了另一个层面——免疫治疗,利用活的免疫细胞杀灭癌细胞。由此诞生的便是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都有些陌生,但是说到CAR-T技术和PD-1抗体,相信知道的人就多了。

参考资料:(癌症治疗革命史:从手术到免疫治疗)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理说了:癌症防治要行动起来!10大高发癌症预防筛查方法送上!)健康时报

重要说明:本文属于二次采编,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将即刻删除;本文观点仅供参考,非官方医疗指南!

赞赏

长按







































值得信赖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hf/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