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者和显性感染者都具有传染性。腮腺炎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和尿液中,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腮腺炎病毒为单链、负链、有包膜的核糖核酸(RNA)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病毒可被乙醚、氯仿、福尔马林、56℃30分钟及紫外线所灭活。传染源:流腮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腮潜伏期范围为14~28天,平均16~18天。腮腺炎症状出现前7天至后9天,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4天传染性最高。 传播途径:腮腺炎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和呼吸道分泌液中,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都能产生免疫力,通常持续终生;母亲自然感染腮腺炎后,母传抗体(IgG)通过胎盘传给婴儿,保护婴儿免受腮腺炎病毒感染发病,一岁内的婴儿很少患上临床腮腺炎;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后,可检测到抗腮腺炎抗体,但疫苗接种后免疫持久性的数据有限。 流行特征:约1/3的易感接触者发生隐性感染;2岁以下儿童感染大多为亚临床感染。在腮腺炎疫苗应用前,流行性腮腺炎呈地方性流行,每2~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在尚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国家,流腮主要侵害5~9岁的儿童;在疫苗接种率保持在高水平的国家,其疾病的发病水平已经大幅下降。~年监测数据提示,我国流腮呈周期性流行高峰,年为流行高峰年,报告发病率34/10万。我国流腮发病呈季节性双峰分布,第一个发病高峰在4~7月,第二个发病高峰在10月~翌年1月。流腮主要发病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其中5~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是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腮腺炎病毒在鼻咽部和区域淋巴结里进行复制,在潜伏期末发生病毒血症。在病毒血症发生的第3~5天,病毒扩散到主要靶器官上。唾液腺是最常受影响的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胰腺、肝脏、脾脏、肾脏和生殖器官也可能受到影响。感染腮腺炎病毒后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隐性感染、非特异性症状(主要为呼吸道症状)和并发症(伴或不伴腮腺肿大)。腮腺肿大是最常见的症状,根据人群年龄和免疫力的不同,发生率在50%~95%间。腮腺肿大通常持续7~10天,开始发生在单侧,但65%的病例可转为双侧。前驱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肌肉疼痛、厌食、乏力、头痛、低烧和呕吐。与学龄期儿童相比,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发生隐性感染的几率更大。 流腮并发症的发生随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并发症可不伴有腮腺肿大。15岁以上人群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明显增加,男性高于女性。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是常见的,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膜炎通常是良性的,多数预后良好。在通过常规腰椎穿刺开展的研究中发现,在腮腺炎病例中多达55%发生无症状性脑膜炎,但有临床表现的脑膜炎病例比例在0.02%~10%之间。每一千例流腮病例中,2~4例可并发脑炎,并可能引起死亡。睾丸炎是男性腮腺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青春期后期的男性患者发生率约为30%(范围:19%~44%)。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睾丸萎缩,但罕见不育。在青春期后期的女性患者中,乳腺炎发生率为30%,约5%发生卵巢炎。 不太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胰腺炎、耳聋、心肌炎、关节痛、关节炎、肾炎、甲状腺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血小板减少症、小脑共济失调、横断性脊髓炎和上升性多神经根炎。4%的患者可出现一过性高频性耳聋,而永久性耳聋的发生率约为1/。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急性肿大,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做出诊断。确诊病例需要作实验室特异性检查。具体参考《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执行。该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性治疗。 1.目前,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规定,18月龄儿童应常规接种一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但接种1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防病效果有限,推荐儿童满2周岁再次接种一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 2.流腮属于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各级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 3.加强传染源管理,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发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 4.如果学校发生流腮爆发,应尽早对易感人群进行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应急接种。 5.对于接触过传染期流腮病人的易感者(既往未患病或接种过疫苗),建议其从暴露后12天起居家观察2周。
双城区卫生健康局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