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期日报。
NatureReviews:快速读懂胃肠道间质瘤(综述)NatureReviewsDiseasePrimers[IF:40.]
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驱动突变基因主要有KIT(60-70%)和PDGFRA(10-15%);②疼痛、出血和体重减轻是GIST患者常见症状,超声和CT可检测GIST,是否活检取决于肿瘤位置和疾病程度;③局部GIST可治愈,标准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含KIT或PDGFRA突变的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敏感;④晚期耐药的GIST对二线舒尼替尼、三线瑞格菲尼及新型广谱TKIripreinib均有应答;⑤患者通常接受较长时间TKIs治疗,监测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urs03-18,doi:10./s---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肉瘤类型,最可能的发病率估计为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于12例。GIST可在任何年龄被诊断,诊断中位年龄为65岁。最新发表在NatureReviewsDiseasePrimers的综述总结了GIST发病的分子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患者需长期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或可降低长期治疗依从性,因此检测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Lexi)HAND1和BARX1可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转录和解剖决定因素ClinicalCancerResearch[IF:10.]
①HAND1和BARX1表达与不同的转录程序相关联;②HAND1选择性在转移性或侵袭性胃肠间质瘤(GIST)表达,调控GIST核心转录因子网络和KIT表达,支持增殖信号转导;③HAND1+肿瘤细胞表达增殖标志物,也在惰性肿瘤中出现,或将成为肿瘤的主要部分,驱动复发和转移;④BARX1在惰性和微小型GIST表达;⑤HAND1和BARX1表达是无复发生存率的更好预测因子,可预测伊马替尼的无进展生存期;⑥HAND1仅在小肠Cajal间质细胞(ICC)表达,而BARX1仅在胃ICC表达。
HAND1andBARX1actastranscriptionalandanatomicdeterminantsofmalignancyin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01-15,doi:10./8-.CCR-20-
胃肠间质瘤(GIST)是由Cajal(ICC)或其前体间质细胞引起的,胃部GIST通常是惰性的,而小肠GIST更具有侵袭性,研究GIST的分子机制可为其治疗决策提供依据。GIST的核心转录因子网络是保守的,但是次要转录因子HAND1和BARX1的表达具有疾病状态特异性。ClinicalCancerResearch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HAND1选择性在转移性或侵袭性胃肠间质瘤(GIST)表达,而BARX1在惰性和微小型GIST表达。解剖学上,HAND1仅在小肠Cajal间质细胞(ICC)表达,而BARX1仅在胃ICC表达。此外,评估HAND1和BARX1在GIST中的表达可提供预后信息,并改善辅助治疗的临床决策。(
爱的抉择)中科院团队:抑制CDK1减缓胃肠道间质瘤的进展CancerResearch[IF:9.]
①CDK1在晚期GIST患者中通常高表达,CDK1高表达和GIST的恶性程度有关;②CDK1对于晚期GIST,包括对伊马替尼的耐药,都非常重要;③CDK1缺失导致GIST增殖被抑制;④GIST中,AKT是CDK1激酶的底物,CDK1结合AKT并调控其磷酸化,促进GIST的增殖和进展;⑤CDK1抑制剂RO-可抑制CDK1高表达的GIST细胞增殖,对CDK1阴性GIST和未转化的成纤维细胞没有影响;⑥伊马替尼耐药性和伊马替尼敏感性GIST肿瘤小鼠中,RO-处理可抑制肿瘤生长。
IntegratedScreensIdentifyCDK1asaTherapeuticTargetinAdvanced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03-16,doi:10./-.CAN-20-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跃祥团队在CancerResearch发表文章,对晚期和早期胃肠间质瘤(GIST)进行全基因组转录本分析和CRISPR敲除功能筛选,发现CDK1在晚期GIST中高表达,且与肿瘤进展和伊马替尼耐药性有关,证明了CDK1或是GIST的潜在治疗靶点,值得在临床试验中尝试。(
爱的抉择)Lancet子刊:胃肠道菌群与癌症(综述)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IF:14.]
①结直肠癌中特定细菌物种(具核梭杆菌等)富集,幽门螺杆菌定殖是胃癌的风险因素,胃肠道菌群特征也与某些胃肠道外癌症相关;②血液中的菌群特征或可用于癌症诊断,肿瘤组织的菌群特征与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导管腺癌的预后相关;③菌群可通过直接代谢药物、调节肿瘤细胞通路、增强药物毒性等方式影响化疗药物的疗效;④菌群还可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增强肿瘤疫苗的作用、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⑤调节菌群可能预防或帮助治疗癌症。
Therelationshipbetweengastrointestinalcancersandthemicrobiota03-17,doi:10./S-(20)-9
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胃肠道癌症及部分胃肠道外癌症相关的菌群特征(包括胃肠道菌群、血液菌群、肿瘤菌群),并概述了菌群影响化疗药物及免疫治疗的疗效的可能机制,最后讨论了通过调节菌群预防或帮助治疗癌症的潜在可能。(
szx)荧光探针检测癌前消化道病变PNAS[IF:9.]
①在多个动物模型中评估了一种组织蛋白酶激活的探针,用于荧光引导的内窥镜检查;②未激活状态的探针无荧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可激活该探针并产生荧光;③激活的探针在病变部位积累,可被装有荧光探测器的内窥镜检测到;④该荧光探针可检测到小至um的异型增生,有助于增强组织病理学分析;⑤在有严重炎症和溃疡背景的组织中,也有较高的肿瘤-背景分辨率。
Aprotease-activated,near-infraredfluorescentprobeforearlyendoscopicdetectionofpremalignantgastrointestinallesions01-05,doi:10.3/pnas.
荧光成像目前正被积极开发用于外科指导,然而在早期结直肠癌高危患者的诊断和内镜监测中,荧光成像仍未被充分利用。最新发表在PNAS的研究展示了荧光组织蛋白酶激活的化学探针在临床转化中用于检测胃肠道病变的实用性和潜力。预计这种探针将能够在敏感的荧光引导下进行活组织检查,包括存在高度炎症的结肠组织中,这将提高早期诊断效率,以预防胃肠道癌症。(
Lexi)EMR-T可有效减少腺瘤的残留及复发Gastroenterology[IF:17.]
①在51个月间,从3个国家的6个中心招募了名LNPCP患者(息肉的中位尺寸为35mm,其中53%位于右结肠),其中名(95.4%)接受了EMR-T治疗;②在名合格患者中,名(94.0%)在接受EMR-T治疗后进行了首次结肠镜监测(SC1),EMR-T治疗与SC1之间的中位间隔时间为6个月;③在这名患者中,仅有10名患者(1.4%)在接受完整的EMR-T后出现腺瘤的残留或复发。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