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急诊信息
平台--急诊EM智库
年9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北京急诊医学学会于《中国急救医学》发表了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该专家共识介绍了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定义、流行病学、肠系膜循环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学特点、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与危险因素、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本文对该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一.急性肠系膜缺血定义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急性肠系膜动脉、静脉栓塞或循环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内血流减少,难以满足其相应脏器的代谢需求。AMI有非闭塞性(NOMI)和闭塞性两种类型,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又可细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TAMI)、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VAMI)。
二.流行病学
肠系膜缺血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指数级增长,并且在调整了人群的年龄后,男女的发病率相差无几。
三.肠系膜循环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学特点
肠道可以通过增强摄氧能力及舒张血管、提高血液灌注来自动调节氧供。直到患者的平均动脉压45mmHg才会发生肠系膜缺血。但另一方面,虽然在缺血达75%的条件下肠道仍可维持12h近乎无损的状态,但在肠系膜血管完全栓塞的情况下,6h内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
四.病理生理学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引发原因可有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50%)、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25%)、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20%)、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0%)。其他如门静脉高压、胰腺炎、肠道炎症、脓毒症和创伤等也能改变血液流速,从而造成肠道水肿、血管阻力增加,最后引起肠道缺血。
五.临床表现与危险因素
(1)临床表现
主诉与查体不符的剧烈腹痛是AMI早期的经典表现,但不足以作为诊断标准。而漏诊所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故无明确病因的急性腹痛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老年人)应疑诊为AMI直至被推翻。
(2)危险因素
TAMI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血脂异常。房颤患者突发剧烈腹痛时,应考虑EAMI;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特别是近期患有餐后综合征的患者,应考虑为TAMI;高凝状态的患者则应怀疑为VAMI;临床症状出现预期外恶化的危重患者应考虑NOMI。
(3)介入性操作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影响
任何介入性操作,特别是涉及血管操作后出现的不明原因腹痛,均应考虑并查证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可能性。
六.辅助检查
目前并没有可用于确诊AMI的特定的时间是检验指标,对于疑诊为AMI的患者,应尽快进行CTA检查。
七.治疗
(1)一般治疗
确诊AMI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休克症状,均建议立即开始液体复苏以增加内脏灌注。抗凝、解除肠系膜血管痉挛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建议AMI早期进行。
(2)EAMI和TAMI的治疗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建议AMI早期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以争取更好的预后。介入术后应持续抗凝。腹膜炎患者原则上仍应进行积极剖腹探查。对于预期需要进行肠道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而言,损伤控制性手术是AMI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计划性二次开腹是AMI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多学科综合救治
有条件的情况下,AMI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建议入住ICU,进行持续液体复苏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建议快速组织多学科综合救治,并于杂交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治疗。
(4)VAMI与NOMI的治疗
无腹膜炎或病情未见持续恶化条件下,VAMI通常选择抗凝等保守治疗,否则仍应考虑手术。当疑诊为NOMI时,其治疗重点在于尽可能纠正根本病因,并改善肠系膜灌注。坏死肠道应及时切除。
八.预后
对于确诊AMI的患者,应对其可能存在的术后并发症和预后进行快速、仔细的评估,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以决定最佳治疗方式。
九.总结
该专家共识从AMI的分类、临床表现、血清学及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积极应对我国AMI的发病情况。
参考文献:[1]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北京急诊医学学会.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40(9):-.
●转载需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