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肝胰脏病变的处理建议

白癜风初期该如何治疗 http://m.39.net/pf/a_4622782.html

一,对虾肝胰脏的生理。

1、形态结构:肝胰脏,又称中肠腺,是主要的消化腺,位于胸部中后区、心脏前方腹面,黄褐色,成对。对虾的肝胰脏已愈合成块,位于头胸部中后区,包围幽门胃和中肠的前部。肝管1对,从幽门胃与中肠交界处的腹面进入消化道。2、肝胰脏的生理功能:(1)消化吸收功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通过肝管进入肠胃,协助和促进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分解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它分泌的消化酶有蛋白质分解酶,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及小肽。脂肪分解酶能把脂肪分解为单酯酰甘油和脂肪酸。糖类分解酶能把纤维和淀粉分解为单糖、二糖;(2)贮存功能:肝脏消化吸收脂肪、糖原、微量元素,以及具有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以保证肝脏的正常的生长和蜕壳时的能量供给;(3)解毒功能:分泌细胞形成溶酶体,溶酶体对毒性物质起到吞噬作用,包裹在溶酶体内的毒性物质就无法产生毒害作用,最后溶酶体残体通过细胞外排作用排入肝管腔内,再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4)造血及免疫功能:甲壳动物不具有免疫球蛋白,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主要是由血细胞来承担的。血细胞(血蓝蛋白)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身体各处,发挥着吞噬、结节、包囊等免疫防御功能。血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它们的更新补充是由肝脏组织的造血功能来完成。(5)影响对虾的排泄、蜕皮周期、体表色素分泌(虾体上的黑点及颜色深浅),血浆中的离子转运等3、肝脏发育过程:肝脏的正常生长发育:从投放虾苗开始,苗期蜕壳频繁,随着虾苗蜕壳成长,肝脏也随着机体的增长而逐渐生长转变和完善。1—2cm虾苗:虾苗从苗场进入池塘后,饵料营养构成发生变化,因此肝脏颜色发生变化。肉眼观察,苗场的虾苗肝脏颜色偏黑,而池塘里的虾苗肝脏颜色偏棕黄色,肝组织不饱满,轮廓相对清晰,无白膜或很模糊;2—3cm虾苗:肝脏颜色呈棕色,肝组织饱满,轮廓及肝斑纹清晰,白膜可见;3—5cm虾苗:肝脏颜色呈棕褐色,肝组织很饱满,轮廓及肝斑纹清晰,白膜明显位于棕褐色下方。4,转肝期。对虾转肝期是对虾由以天然饵料(藻类及枝角类等)为主转为以对虾饲料为主的关键点。肝胰脏转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肝胰脏的健康情况,也关系到后面南美白对虾后期的生长速度及抗病能力。对虾肝胰腺从仔虾(0.4厘米左右开始)到3-4厘米为止,处于高速发育的同质期,此时肝胰腺功能基本处于一个不完善的时期,吃虾片的是黑色,吃藻类或浮游动物的为绿色或淡黄绿色,吃配合料的为土黄色。同质期肝胰腺病变较少,主要为代谢问题,极少数出现细菌感染。当对虾长到4-6厘米时是肝胰腺发育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转肝期,肝胰腺后部逐渐出现一层白膜,白膜逐渐发育,渐渐包围整个肝胰腺后缘和底部,这是肝胰腺功能成熟的标志。此时是肝胰腺功能转型的关键时期,易出现转肝慢、肝胰腺发红、脂肪肝等现象,是整个养殖过程中预防肝胰腺病变的最关键时期。包膜期:也就是成熟期,一般在6厘米以上的对虾,体现在前黑后白,黑白分明。肝胰腺功能健全,吃料生长加快,只要及时、定时、少量多餐喂料并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排毒药物,排出体内的藻类毒素和其他毒素,保障对虾肝胰腺正常功能。建议同时预防细菌性肝病的发生。

二,对虾肝胰脏病变的症状,流行情况。

肝脏病变表现:

(一)肝脏病变的过程的颜色变化,在颜色上通常表现为:棕褐色(正常)→浅红色或深红色(初期,表现为肿大)→稍微发白(中期、开始萎缩)→完全变白(后期,表现为糜烂)。

肝胰脏病变的颜色变化1,肝脏发红:肝脏负担加重,或细菌入侵,炎症,肝脏免疫力下降;

图1示对虾肝脏发红图片引自天宝分享

2,肝脏发黄:消化功能异常,营养物质代谢不彻底;

图2,示对虾肝脏发黄图片引自好润公众平台

3,肝脏发白:肝脏感染细菌或中毒后,能量代谢紊乱,肝糖元、蛋白质耗尽;

图3,示肝胰脏发白左侧尾正常的肝胰脏

4,肝脏发黑:药物残留或理化指标引起解毒肝细胞(分泌细胞)坏死(不可逆)

图4示肝胰脏发黑图片引自好润公众平台

(二)肝脏病变过程的形态变化

图5示肝胰脏发红,肿大:

图6示肝胰脏萎缩,上方为正常的肝胰脏。

图7示肝脏边缘模糊

二,对虾肝胰脏病变的原因。

肝胰脏病变通常发生在20-50天阶段,其大致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过量投喂这个阶段对虾食性开始转变,由摄食天然饵料转变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同时,虾子进入快速生长期,吃食速度加快、吃料量增多,肝胰脏消化吸收压力明显加剧。在突然加大投喂量及多餐投喂,就会给对虾的肝脏带来一定的消化压力,表现的一个临床症状就是——肝红肿大。很多养殖户朋友在养殖过程中,有点急于求成,时常出现投料过多的情况,投料过多,大大加重了对虾肝脏的负担,且对池塘水质、底质形成污染,对虾容易应激,甚至发病。严格控料,可以有效减轻对虾肝脏负担,对维护肝脏尤其重要。2、养殖水体中水质指标不良以及饲料及环境中毒素的影响虾子进入上缯期,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开始出现爬底现象,摄食底泥和前期剩余霉变吃料(饲料当中可能含有的黄曲霉毒素),造成肝胰脏组织的损伤和病变,养殖水体中的藻毒素(裸甲藻等鞭毛藻所产生的)、重金属等也会在肝胰脏沉积,损伤正常的肝胰脏细胞,氨氮,亚盐,硫化氢等超标,对对虾的机体以及生理功能均有影响,造成对虾的体质下降,增大细菌感染的风险。3、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养殖过程中,投喂量加上去以后,如果不注意水质和底质的管理,容易造成底质的恶化,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加上对虾是底栖生物,对底质变化更为敏感,底部还原性物质(硫化氢,亚盐等)的出现,造成对虾体质的下降,往往容易引发病原微生物(弧菌等)的继发感染。

三,对虾肝胰脏病变的处理建议。

(一)预防.肝胰脏日常的养护。

1、减轻消化压力

选择优质饲料并控制投喂量;加料一般每隔2-3天才加一次,每次加10%左右。减轻对虾的消化压力。在投喂量控制这块,可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手法,但总体的原则是“加料要缓,减料要狠”。即使虾子吃料速度非常要,也不要盲目增加投喂量,而在遇到恶劣天气是,要适当减料甚至停料。2、定期护肝

由于肝胰脏承担了物质代谢和解毒的功能,因此,饲料及环境中的毒素很容易造成肝胰脏的损伤。因此,建议虾子上罾开始,定期使用护肝产品,如中草药(如三黄散,龙胆泻肝散,肝胆康等)和水产促长多维。中草药具有抑菌消炎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双重功效,同时副作用小。而促长多维可以增强对虾免疫力和解毒功能,同时促进虾子对矿物元素的吸收。实践证明,通过泼水和内服同时进行,调肝的效果最有保证。3,合理用药。尽量少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消毒剂及减少使用次数,不用重金属类的杀虫剂,主要是通过增氧与育藻来改善水环境,破坏病原生物的生长环境,竞争抑制病原生物的繁殖,达到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二)肝胰脏病变的处理建议。

肝胰脏病变主要是因为投喂量过大,养殖水质和底质的恶化,环境中的毒素以及病原菌感染,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养护肝胰脏,控制投喂量,使用抗菌素进行杀菌,抑菌等角度入手。处理建议如下:

减料内服,可以使用优质抗菌素(氟苯尼考或者恩诺沙星),一般不建议使用对肝胰脏影响较大的抗菌素(如盐酸多西环素,磺胺类等),配合清热解毒,护肝的中草药(如三黄散,龙胆泻肝散,肝胆康等)以及复合维生素一起使用,连续使用3-5天。

可以外用复合克典(50-60mL每亩)+三黄散(-克每亩米),兑水之后全池泼洒,连用2次,杀灭池塘底部的病原微生物,如果池塘底质与水质指标不良,水体中的藻相以有害藻居多,需要及时进行调节和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yz/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