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遗体起死回生,离我们并不遥远

“妈妈,你沉睡在大地零下多度的低温里。再见面,最短也是50年以后。虽然这是科学家给出的预言,预言也有可能落空,实验也可能失败。但,总还有希望不是吗?妈妈,我们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不是吗?”

  ——这是一名女孩在母亲去世之后深情而奇特的表白

  死亡

  开始复活的第一步

  年5月30日下午5时许,61岁的胰腺癌患者杜虹躺在病床上,已进入弥留阶段。

  隔壁房间,两名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已经等待了8个小时,事实上,他们从5月19日开始就在为这一刻待命了。

  下午5时40分,杜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两名美国医生第一时间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并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保证血液继续循环。

  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装有冰块的木质棺材中,迅速转移到手术地点,耗时约1小时。接下来是灌流,由于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冻过程中水分凝固会形成冰晶,极易刺破细胞,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冰冻技术的要点是使用冰点更低、不容易结晶的保护液代替水分,达到脱水的效果。

  美国医生首先用稀释过的保护液,逐步替换遗体中残留的血液。随后,使用仪器打开遗体颈部的总动脉和总静脉,形成一个液体输入的回路,输入保护液,随后开始重头戏——替换头部残留的血液。

  替换过程比较漫长,医生会逐步加大保护液的浓度,从动脉输进头部。当人体内保护液浓度达到遗体保存要求后,继续监测静脉输出液体中保护液的浓度,当输出液体的保护液浓度与输入浓度一致时,表示头部水分已完全被替代。

  灌流超过4个小时,整个过程需要在冰冻低温接近0摄氏度的情况下完成。此后需要将遗体进一步降温。工作人员使用-60℃的干冰对遗体逐步降温,最终将遗体保存在一个-40℃左右的冰棺当中。至此,遗体冰冻的初步流程完成。

  接下来,杜虹的遗体会在冰冻状态下被送到位于美国洛杉矶的Alcor总部(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遗体头部将被分离保存在-℃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工作人员将按期添加液氮,保证杜虹的头部长期保存。按Alcor科学家的乐观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

  玩笑

  “我也把身体冷冻起来吧”

  杜虹,重庆市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今年5月30日去世,享年61岁。

  年底,医院做过一次全面体检,报告显示一切正常。然而仅10个月后,去年10月她因胃痛医院检查,彩超结果显示“胰腺占位”。

  医院的,是她28岁的女儿张思遥。“医生看了报告单后,表示想和我单独谈谈。”张思遥说,当时母亲就是不答应,坚持要求知晓病情,医院吵了一架,最终是张思遥妥协了。

  “胰腺癌三期,医院看看有没有手术的可能吧。”医生最后这样说。张思遥悄悄地上网查询,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会以极快速度夺走生命。

  此后,张思遥陪母亲医院,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肿瘤包住了主要血管,杜虹的情况并不适合手术。仅有的一家医院,连1%的成功率也不敢保证。

  最终,杜虹放弃了手术,选择了放化疗。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初,杜虹的病情还算稳定,平时有空还能在家练练书法,和女儿一起逛逛花市。春节期间病情好转,杜虹还和女儿一起到女婿鲁辰的家乡深圳过年。

  3月中旬,杜虹的状况急转直下,检查显示到了终末期。张思遥为此常常偷偷的哭,“反而母亲比我淡定了许多。”张思遥说,治疗期间,网上一则新闻引起了母亲的兴趣:一对泰国夫妇因无法挽救患脑瘤的女儿,把女儿送到美国一科研机构冷冻,期望未来科学发达时再将女儿解冻治疗。

  “母亲当时曾半开玩笑的说,我也把身体冷冻起来吧。”

  冰冻

  她是中国第一人

  母亲当时也许只是开了个玩笑,但女儿不这么想。今年5月初,张思遥郑重其事的把帮母亲冰冻身体的想法告诉了丈夫鲁辰。

  “我当时听到妻子说的话,真是惊呆了。”鲁辰说,出于安抚妻子的情绪,他决定尝试一下,没想到真的在网上找到国内一家声称可以做人体冰冻的公司,他甚至还和负责人见了面。

  对方告诉鲁辰,这项研究已经停止了,况且,要完成人体冰冻至少需要上亿元的资产。

  “我们只是普通工薪阶层,如果需要这么高的费用,只能作罢。”结果让鲁辰有些灰心,但他没有放弃。通过几名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他辗转联系到了美国一个专门从事人体冰冻研究的科研机构——Alcor。

  “联系了几次,我们认为,对方给我们的信息是可信的。”鲁辰说。

  “人的死亡并非瞬间完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基因工程在读博士魏景亮,是帮助鲁辰夫妇的志愿者之一。

  魏景亮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从生物学原理上说,在医生宣布患者死亡的第一时间,用科学手段让患者进入“医学稳定”状态,随后再采取一系列方法进行冷冻保存,可以最大限度让人体在有限受损的状态下进入冷冻状态。

  “我们相信,冷冻人体在科学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解冻,是一种希望。”

  由于所学专业,魏景亮4年前开始   在国内,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研究,   魏景亮称,据他了解,杜虹目前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全国首例参与人体冷冻保存以期望“复活”的案例。即使在亚洲,也仅有今年2月份媒体报道的泰国小女孩冰冻头部的案例,应属于亚洲第二例。

  《三体》

  小说里的故事成真了

  “我们从Alcor了解到的情况是,全身冰冻需要万元人民币,只冰冻头部的话,需要75万元人民币。”鲁辰说,经过反复考虑,他们认为冰冻头部的方案比较合适。

  只冰冻头部,母亲会同意吗?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杜虹表示愿意。

  除了作家、诗人外,杜虹还有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身份——她是前不久获得雨果奖的大热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在小说中,有一个叫云天明的角色,取出大脑后通过冰冻技术保存,最终通过三体人的克隆技术成功复活。

  “妈妈说,50年后能否有效是未知数,但她不介意用自己的遗体做实验,新兴科技总要有人尝试。”鲁辰说,因为母亲节俭,所以他们隐瞒了花费金额。

  随后,张思遥卖掉了在北京20多平方米的一套房子,加上杜虹的积蓄,凑齐了所需的75万元费用,和Alcor签了协定。

  在《三体》中,对于云天明的大脑被冰冻技术保存后的场景是这样描述的:“在他们正中有一个工作台,上面放着个一米左右高的不锈钢圆柱形绝热容器,刚刚密封,从容器中涌出的超低温液氦产生的白雾还没有消散,由于低温,那些雾紧贴着容器的外壁缓缓流下,流过工作台的表面,像微型瀑布般淌下,在地板上方消失了。白雾中的容器看上去似乎不像是尘世中的东西。”

  如今,杜虹的遗体已在美国洛杉矶完成了冰冻。张思遥与丈夫鲁辰期间已前往美国进行了探视。根据美方机构工作人员介绍,杜虹遗体的处理十分成功,在受损很小的情况下,已通过液氮保存在零下℃的环境中。

  至少从封存技术来看,杜虹享受的待遇跟云天明惊人的相似。

  约定

  “妈妈,我们未来见”

  “妈妈的命运多舛。”前日下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的约定见面地点,张思遥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一直跟母亲相依为命。

  张思遥说,母亲有时候坚强到“没朋友”。早年当知青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母亲凭自己的努力考出农村,当上老师,再做到图书编辑。几十年来,母亲为张思遥放弃了很多,包括自己的爱情。

  张思遥5岁那年,母亲将她童趣的话整理成诗歌,成为她人生第一首作品,这为她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一名编剧打下了兴趣基础。

  张思遥10岁那年,杜虹还资助了一名8岁女孩。女孩和张思遥一起喊杜虹“妈妈”,成了家里的第三个成员。如今,女孩已考上了大学,至今还与张思遥姐妹相称。张思遥说,5年起妹妹帮助十几个农村学校建立起爱心书架,为农村孩子送去了大量图书。

  “年,外婆病重,为了照顾外婆,母亲放弃了与一位美籍华人的爱情,放弃了去美国定居的机会。外婆去世后,日子刚刚回到正轨,她又患了胰腺癌。”

  “妈妈是坚强的。”张思遥说,随着母亲病情恶化,每次抢救都需要打开气管,心肺复苏可能还会压断肋骨,病人的感受会十分煎熬,放弃抢救甚至对病人会更加人道。

  这时,美方机构还未做好接收的准备。张思遥几次询问母亲,是否放弃冰冻实验,但杜虹坚定地拒绝了。医生甚至表示,这是她行医十几年来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下要求积极抢救自己的病人。

  5月30日,是杜虹的最后一天,张思遥说,妈妈你知道吗,如果计划成功了,也许我们相见时你比我还年轻,也许要你来照顾我。杜虹回答:“那好好哦。”而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着女儿说:“我想抱下你。”

  5月30日下午,61岁的杜虹去世,张思遥在朋友圈中写道:“公元年5月30日,17点40分。妈妈,我们未来见。”重庆晚报记者彭光瑞严艺菲

  人体冷冻技术被美国生命科学(LivScinc)列为十大人脑未解之迷之一。该技术也被国外杂志列为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科学技术。是一种试验中的医疗科学技术,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温(摄氏零下度以下)的情况下冷藏保存,梦想未来能通过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目前最大型的人体冷藏公司为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AlcorLifExtnsionFoundation)和美国人体冷冻机构(CryonicsInstitut)。

  

何谓人体冷冻技术

  冷冻复活术可行性

  现实并没有任何人能在冷藏后复生,但是,人体冷冻者却基于以下的信念,相信技术的可行性,包括:

  假如人体或动物的结构能够完好地保存,那么生命可以被停止,也可以被重新启动;玻璃化冷冻方法能有效地保存人体或生命;相信未来的分子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甚至己死去)的生理结构。

  此外,有些人相信以下例子和技术能推断其技术的可行性,包括:

  曾有女婴在加拿大冻死数小时后解冻后生还;有实验成功冷冻一猴子数小时后复原;玻璃水冷冻方法解决了身体冷冻后易受损的问题;有研究指体温较低更易使人长寿;有实验成功用低温使犬只、猪只和老鼠冷却(冷却后只有极微弱心跳)数小时后复原;部分人体器官可在低温下长期保存;有实验成功把冷冻了16年的老鼠基因,复制出新的老鼠,并可健康地成长;在摄氏零下度的低温下,其反应速率仅为摄氏37度体温的9×10^27次方分之一。

  科技乐观者认为,待纳米技术在将来发展成熟后,可以修复冷冻过程带来的细胞损伤,还可以修复由于衰老或者疾病引起的损伤。

  案例:世界首例接受人工冷藏者已“沉睡”48年

  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LifExtnsionFoundation)宣称,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有多人接受了人体冷冻或大脑冷冻。这个基金会要求患者签署人寿保险协议,其中大脑冷冻需要8万美元,人体冷冻则要20万美元。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冷藏的人。7年1月19日,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身患癌症,濒临死亡。医生根据他的请求,把他的身体迅速冷却到摄氏零下度,然后装进不锈钢棺材,长久放在摄氏零下度的冰墓里。詹姆斯·贝德福希望将来有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后,再把他解冻,治好他的病。小编发现,7年至今已有48年,实验仍在摸索阶段,期待重庆女作家50年后起死回生。

  技术费用

  人体冷藏的收费由9,美元(俄罗斯公司KrioRus的脑神经冷藏)到28,美元(CryonicsInstitut的全身冷藏)到,美元(AlcorLifExtnsionFoundation的全身冷藏)不等,收费视乎不同的公司、服务、国家或地区而定。此外,人体冷藏者也可以考虑使用以人寿保险的形式付款,或分期缴。

  人体冷冻术面临问题

  道德层面:一个经冷冻处理的人能适应或年后的全新生活吗?这不排除一个“复活”的人会对新生活感到绝望、发疯的可能性。在不朽人群出现之前,人们的确需要先考虑好这些问题。

  哲学道德伦理考虑问题:不少宗教人士认为,人体冷冻技术与宗教发生冲突,主要是因为人的灵魂己离去,该技术不能冷冻人的灵魂。但人体冷冻公司则认为,人体冷冻者就如人长期睡觉或昏迷一样,其灵魂不会离开肉体,而人体冷冻技术亦跟其他医疗技术一样,只是设法把冷藏者医治和延续他们的生命,冷冻公司更认为冷藏者只是好像患了病的病人一样。因此,冷冻公司认为人体冷冻技术与宗教并没有任何冲突。

  批评及争议

  现时还没有冷冻成功的例子。现时没有实验能证明,在冷冻一段长时间后,细胞仍可以保存完好。就现有技术而言,能低温保存的只有血液、细胞和人体器官。但要保存单个人体器官仍然非常困难。而主流科学界还是在研究细胞和组织器官的保存。

  人体冷冻技术被部分医学专家认为不具任何医学价值。

  还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证明,人可以被冷冻后再复活的。也不能保证人被冷冻后再次醒来的状态跟被冷冻前相差不大。因为人的大脑跟心脏是要存活在一定温度下的,这个还在研究阶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zd/10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