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查哪个辐射大医生不说你绝对

真搞不懂B超、X线、CT、磁共振有啥区别!会不会查不出毛病反而对身体有辐射伤害?诶~这事我得好好研究研究!

X线、CT、B超、磁共振(MRI),这几类检查都属于影像学检查,就是用机器“透视”身体,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1、原理不同

X线:跟拍照片差不多

X线检查,顾名思义就是利用X射线穿透身体,形成影像。跟拍照片差不多,拍出来的图像是平面的。

CT:人体数字化成像

CT也是用X线穿透身体,但跟X线检查不同,现在多排螺旋CT检查是通过采集扫描范围内人体的每一个体素进行成像,说白了就是把要检查的部位划分无数体积不足一个立方毫米的微小方块,看的更细,很细微的病变也能被发现。

B超:利用回声原理成像

超声检查是利用声波反射,得到不同的回声来形成影像,跟朝水里扔石头听回声来测深度差不多一个道理。

磁共振:利用电磁波信号成像

磁共振(MRI)就是常说的核磁,因为名字里带个核字,大家老误解它可能有放射线和辐射,其实这个核指的是氢原子核,不是什么“核弹”。磁共振就是人为的制造一个磁场,让人体躺在里面,在磁场中,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能够有规律的运动,通过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2、辐射量不同

X线:一次检查辐射剂量跟坐20小时飞机差不多

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差不多是0.02-0.1mSv,跟坐飞机飞行20小时接受的辐射差不多。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年也会接受自然界辐射2.0~3.0mSv,所以X线检查是很安全的。

CT:辐射剂量差不多是X线的10倍

胸部普通CT检查的辐射差不多为2~5mSv,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辐射剂量大约是0.2-0.5mSv,差不多是10张胸片的剂量,所以是非常安全的。人一年的辐射剂量不超过mSv都属于比较安全的范围。建议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低剂量CT筛查。

B超:没有辐射

超声检查是利用声波反射成像,没有辐射。

磁共振:没有辐射!!!

前面讲到,磁共振是人造了一个磁场,利用电磁波信号成像,没有放射线,对人体没有辐射也没有伤害。但在检查时,人处于磁场中,可能会产生热量,所以,本身有发烧的情况,不建议做核磁。身体内有金属物的,可能会在检查过程中产热甚至移位,不建议做磁共振。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可以安全的接受磁共振检查。

3、检查位置不同

X线:最常用于胸部、骨骼和四肢

X线检查可以拍头颅片、胸片、腹部平片、四肢的骨和关节片。一些胃部、食管和肠道疾病,也会用到X线检查,比如钡餐检查、消化道造影等。在日常体检时主要是用来拍胸片,筛查肺部的疾病。

CT:最常用于头部、胸部和脊柱

CT最常用在头部、胸部、腹部和脊柱疾病的检查方面,有些四肢和骨骼问题用X线检查看不清楚时,也可以选择做CT。

目前体检项目中的CT主要是胸部CT,用于早期肺癌筛查。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在体检时做胸部的低剂量CT检查,如果没有问题,五年之内可以不用在体检时做CT检查。有超过10年的吸烟史,并且超过30包年(每天1包烟,抽了30年),建议做胸部低剂量CT筛查。

B超:最常用于腹部、盆腔和心脏

B超主要筛查腹腔、盆腔内器官是不是有病变,包括:乳腺、甲状腺、肝脏、肾脏、胰腺、胆囊、脾脏,膀胱、子宫、卵巢等。心脏部位的检查也常会用到B超。

超声检查对体检医生的水平要求很高,检查的主观性很强,不同医生看到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出现这种情况,拿不准的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别的检查确诊一下。

彩超是什么?

彩超就是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是看病变的地方是否有血流,判定肿瘤的性质。如果在彩超看到有红点,代表有血流,那么就要怀疑病变是否是恶性的了。

磁共振:最常用于头部、腹部和脊柱

磁共振可以检查的部位很多,包括脑部、血管、肌肉、韧带、脊柱等等,但是建议在有症状或医生建议下做磁共振检查,正常的体检作为疾病的初期筛查,通常没有必要做磁共振。

小知识:

1、做B超前涂的凝胶是干嘛的?

超声检查前都会涂抹凉凉的凝胶,这叫做耦合剂。因为超声波很难穿透空气,所以把它抹在皮肤上是为了将超声探头和皮肤之间的空气排开,便于观察。

2、B超查哪些部位要憋尿?

女性做盆腔B超检查,男性做泌尿生殖系统检查,需要憋尿。一般体检做上腹部检查(肝、胆、胰、脾、肾等器官),就不需要憋尿了。

3、拍胸片时为什么要吸气屏气?

拍胸片时吸一大口气能让肺体积扩大,便于观察;而如果在拍照曝光过程中呼吸,拍出来的片子就有重影,没办法使用了,所以要屏气1~2秒钟。

最后再唠叨两句:医院做体检,体检报告中建议你要改正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多运动,那么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医院去复查,千万不要大意忽视,尽量早去复查,如果有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是很好的。

拍个片,辐身究竟有多大?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医生,我拍片有没有辐射啊?”“医生,我上个月刚做的CT,现在还能不能做啊?”“今天拍片、明天做CT、后天做磁共振成像,该吃多少射线啊?”别急,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医疗辐射的知识。首先,哪些影像学检查是有辐射危害的呢?

在众多的影像学检查中只有超声(US)以及核共振(MRI)检查是没有辐射危害的。除了这两种外,其余的影像学检查都是有辐射危害的。影像科的检查项目包括X线检查(各种拍片、造影、透视等)、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MRI)。在X线和CT检查中都要用到X射线,因此是有辐射危害的。核医学科的检查项目包括各种SPECT显像以及知名度极高的PET/CT检查。这些检查中,需要使用特殊的放射性药物,这些药物主要发射γ射线,从而具有辐射性。此外,PET/CT还需要用到CT设备,因此会叠加CT相关的辐射剂量。

其次,影像科辐射不同检查的辐射剂量是多少呢?

其实,不只是在影像科做检查,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各种辐射。辐射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地壳陆地辐射、室内外环境中的氡等,它遍布于我们的整个生活环境中,空气、食物和饮料中都存在着天然放射性。人工辐射主要来源于医疗照射(也就是我们平时做的X线、CT)、矿物开采、核动力生产、射线装置、核爆炸及核试验等,其中医疗照射是最大的人工辐射源。在人类接受的各种辐射中,天然辐射所占比例最高,其所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约2.4mSv(备注:mSv是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而医疗照射仅约0.4mSv。

医疗射线辐射量每次参考值:胸透大约1.1mSv;胸片0.2mSv;头颅CT2mSv;胸部CT8mSv;腹部CT10mSv;骨盆CT10mSv。另外,乘坐飞机20小时的剂量为0.1mSv;每天吸20支烟,一年剂量为0.5~2mSv;地铁安检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剂量<0.01mSv。

再次,辐射的危害是什么呢?

我们所讲的辐射危害,通常指的是电离辐射危害,可以分为随机化效应和确定性效应。随机化效应即:只要接触辐射(不管量多量少),就可能发生危害,主要包括辐射致癌和辐射致基因突变。确定性效应指:接触辐射,但辐射量必须高到一个阈值,才会出现危害,包括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皮肤放射性损伤和辐射致不孕症等。

影像检查中,医疗辐射量通常远低于阈值,因此不会出现确定性效应,但随机化效应是可能出现的,而且没有办法预测和预防。按估算,若某人接受10mSv的医疗辐射,终生辐射致癌的几率约为万分之五。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

赞赏

长按







































老牌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zuz.com/yqsszd/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