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岐黄精髓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不要等生病才去找医生。 我今天就两个医疗方面的问题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是关于疾病危险控制因素的问题,二是关于疾病筛查的问题。
首先有一个声明,我做的是科学报告仅限于学术。
第二,科学鼓励大胆质疑,同时要求实证,我今天会谈一些颠覆性的意见,但是我都有一些依据,这些依据都有严肃的科学论文会注明。
第三,这是我一家之言。
第四,只提供一个侧面,不是全面。
第五,时间所限,只能举例说明,点到为止。
最后敬请媒体完整解读,切勿断章取义。
第一,针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治疗。
什么是危险因素呢?我们说每一种病特别是慢性病都有一定的发病概率,如果说某些因素能够使群体里面这个病的发病概率提高,我们称之为它危险因素。如果在人群里把这个危险因素控制住了,这个疾病就会减少。最典型的例子,通过研究,上世纪后半期美国认为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他们下力气控制着这三个危险因素,这三个危险因素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以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当然随着发展,他们把饮食健康习惯放在第一位,特别是低盐,特别把高血糖、肥胖等越来越多地作为危险因素。为了更加直接的理解,我以高血压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在年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组织的博士生年会上,有多位博士生参加,我在会上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回答。
第一个问题,高血压是疾病吗?
当时全场几乎人都举起了手,我说不是,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的病理过程。此时,人体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因为疾病不仅要有前面的条件,必须要有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者丧失,并且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而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有这些,因此不是疾病,是危险因素。
第二个问题,高血压需要治疗吗?
全场多数人举起了手,也有1/3的人没有举手,没举手的说既然不是疾病,我为什么要治疗呢?另外的人说,大家都知道高血压要治疗,而且是危险因素。我说这个问题怎么理解呢?我给大家说一个事实结论,通过大量的研究,对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可以降低25%-30%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这个作用很显著。这个讲完了以后,我说高血压需要治疗吗?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是需要治疗的。
第三个问题,如果你自己得了高血压,你治疗吗?都举起了手。
当把降低30%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结论用到个体时,是什么样的含义?我国4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统计为15%左右。降低30%发生率,即降为10.5%。亦就是个40岁以上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只有4-5个人受益。还有可能存在药物副作用,加上服药的经济负担。你愿意终身服药吗?
我说好,现在我给大家具体考虑一下,你一个人得了高血压要不要治疗?如果把降低30%心脑血管危险性的结论用到个体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含义呢?拿我国4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来看,10年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塞、脑卒中发生率有不同的结果,最高15%,也就是个高血压的病人在10年之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概率10%,降低30%,个40岁以上高血压的人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只有4-5个人是受益的,他们还可能存在药物的副作用,加上药物的经济负担,另外的90几个高血压病人非但没有用,还可能受到副作用。
第四个问题,高血压诊断标准定位/90mmHg合理吗?
这是基本上世界这个病的标准,大家都遵守。那么危险因素的标准怎么来定?一个疾病怎么来定呢?我们理想的状况,如果诊断的指标随着他的身高、病情的严重度在一个拐点急剧增高的时候很简单,我们就把这个标准定在这个拐点上。还有一个情况比较麻烦一点,是在一个缓慢的局限以后急剧升高,我们把标准定在这儿,还是定在那儿,差别不大。最糟糕的,如果一个疾病随着指标的增加是一条直线的上升,把治疗放在哪里呢?非常不幸的,高血压是直线的情况,也就是说,血压越高越不好,越低越好,但是越低是能够维持正常的脑供血。
因此,这个高血压的标准是定在这一端好,还是定在那一端好,这是一个困惑的问题。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定在90mmHg呢?认为它比95、好,但是不如85好。当然也有人说要加上药物的副作用,考虑一个平衡点放在90,是不是那样呢?有一个研究显示多例高血压患者经过4-5年降血压治疗,所谓轻度就是以下和左右,治疗组和不治疗组相比,总死亡率冠心病的发病率、卒中发病率、心血管发病率都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这个标准如果定高10mmHg和现在定的标准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反过来治疗的人有9%发生药物的副作用,而不得不终止治疗。所以如果把高血压的治疗起点由现在mmHg,包括90,放在的话,可以减少1亿人服用降压药。高血压的问题提到这里,大家可以再回忆,我再举一些其他的例子。
另外,关于糖尿病前期标准的确定,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诊断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标准是6.1mmol/L,美国将此标准改为5.6mmol/L。我国年和年分别进行过两个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前者仅用空腹血糖和糖负荷2小时血糖,而后者不仅采用了美国的空腹血糖标准,而且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结果推算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分别为占成年人的15.5%和50.1%。
骨质疏松,尤其女同志绝经以后都有可能引起骨质疏松,有一个研究,平均68岁骨密度低于-2.5,服用阿仑磷酸钠(Alendronat)治疗四年,治疗组骨质0.2%,对照组不服药的0.5%。就是说,由于服药下降了56%,是非常显著的。但是要看正常的不吃药的骨质里面是0.5%,降到0.2%,绝对的效果意味着每位妇女连续服药四年是可以预防1例骨质疏松。反过来,位妇女白吃了药,但是有产生房颤的风险高达1-0.4%。由于降低了诊断的阈值,对美国人得病的数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糖尿病的标准降低以后,糖尿病发生率增加了14%,血压标准降低了以后增加了35%,血脂的标准降低了以后增加了86%。
总之,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极少有个人因为采取措施而受益,绝大部分干预没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反而使健康受到损伤。这个问题是产生在我们所有研究都是给予概率的基础上,小概率要干预绝对效果是很小的。但是要落实到个人的话,谁也不能确定我是这个1%的人里面呢?还是99%里面的人呢?因此,你去不去干预要自己做决定或者医生帮助决定,怎么办?后面会讲到。
疾病的筛查。我就重点讲一下几种癌症筛查的情况。
第一,前列腺癌。美国人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指标,就是前列腺癌的抗原组织,前列腺癌有一种蛋白到血液里面是PSA,80年代中期以后广泛的应用,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都作为普查的指标。美国有一个研究,例病人,55-74岁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测一次PSA,一半人不做检查,结果怎么样呢?筛查组发现前列腺癌每1万人是个人,对照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说PSA筛查以后发现的病人增加了。但是13年以后这两组检查和不检查,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欧洲做了一个研究有一些差别,就是说发现了在做PSA筛查四年的人,他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是8.2%,不做的只有4.8%,不仅发病率不一样,死亡率由于做了PSA也下降了20%,这下降了20%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取决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前列腺癌死亡率本身只有每年千分之0.3到0.4,下降20%就是说两组之间实际死亡率只有千分之0.73,说明每筛查9个人,才能减少1例死亡。而根据发病率的差,每筛查9个人,能够多查出49例病人,其中48个人是过度症状。
第二个例子,甲状腺。甲状腺癌症现在包括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美国、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年比年的病人增加了3倍,但是同时期甲状腺癌的死亡率没有明显的差别。再来看肺癌,美国做了45万人的研究,做各种筛查办法和不筛查比较,发现每年做X胸片和不筛查差别,每年做两次以上高频度的X胸片检查,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如果做胸片再加做痰细胞检查和单独胸片检查比较,死亡率似乎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别。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针对抽烟的或者曾经抽过15年烟的人肺癌高危人群里面发现做CT检查和胸片检查相比,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20%。如果放绝对的死亡率来看,和刚才的意义是类似的。
第三,加拿大做了一个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认为美国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要接受一次乳房钼靶X线检查,来早期筛查乳腺癌是没有用的,因为做了八九万的人,检查和不检查各半,最初五年发现病例增加了27%,死亡率没有变化。有一部分人已经随访到25年,发现发病的检查检出率增加了3.8%,死亡人数也是没有影响的。也就是说,查钼靶X线是可以查出更多的病人,但是对死不于死乳腺癌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美国和一些其他国家表示强烈的质疑,因为美国、瑞典和其他国家都有研究表明,去筛查钼靶X线乳腺癌十年死亡率最多能够降低30%。即使如此,从绝对死亡率来看,人群死亡率只是从千分之3.3降到了千分之2.3,就是每年每筛查0个人可以减少1个人死于乳腺癌。
年到年美国5种癌症诊断率和病死率,诊断率每一种癌都是大幅度的增高,但是死亡率年和年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别。这里有一种可能,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确实癌症的发生率是增加的,只是因为早发现、早治疗,因此都治好了,所以死亡率不变。但是又无法解释同一个时期分量种,检查和不检查死亡不变。还有更多的证据,有的人根本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发生麻烦,但是是癌症病人。比如死于非甲状腺癌的病人,别的原因死的,他去做切片,发现36%的人里面有甲状腺癌,如果把这个切得更薄,薄5倍,就有更多的癌症。死于40-50岁不是癌症的女性,去查她的乳腺组织,有40%的妇女是有乳腺癌的。更有甚者,死于非癌症的70岁的男子前列腺组织切片发现80%以上是有前列腺癌的。
像我们这些人如果平时什么事都没有,没有事找事情的话,一般80%的人会发现前列腺癌的。这有更好的证据,美国底特律做了个人意外死亡的男性,统统把前列腺癌取出来做病理,发现一半以上的人有前列腺癌,当然随着年龄的不同比例会越来越高。我们平时做体检,什么情况都没有,就是查,意外查出癌症,所以给了一个名字叫“Lncidentaloma”,肺脏做CT50%的人发现可疑,实际上10年风险只有1.8%,所以它不是致命癌症的机会96%。不吸烟的人当然发现的少,其他肾脏、肝脏、甲状腺都会有意外的查出癌症,但是这些癌症99%左右都不会有事。
所以,现在看来我认为癌症大概是有这么三类:
一类肿瘤发生非常快,比如食管癌、乳腺癌,你去检查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一旦发现已经来不及了,治疗也要死。
还有一种是缓慢的进展,比如结肠癌、子宫颈癌,这种筛查效果好一些,因为你在早期症状出现以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可以查出来的。以前不认识的有相当多的癌症是处于停滞发展型,或者会发展慢的进展,进展到你生命的终结还没有成事,或者就不变,或者它就消失,就像我们得过肺结核和肝炎的人自己不发现而已。
我们可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是不是做筛查,比较可惜的是像前列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绝大部分是停滞发展型,但是它也有少数是进展期快期和渐进期,所以也害得我们都害怕,都得去检查。
更进一步,做常规体验有意义吗?有一个荟萃研究,16项研究合在一起,18万人,结果发现做不做健康体检,但除去老龄人,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我估计疾病筛查一定还会继续扩大,还会越做越多,去筛选疾病无非是那么几个结果,一是检查出是正常的,那多去查查,那要查出来怀疑更要查,如果查出你有病,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度诊断,就是治好了,把甲状腺癌切掉了,非常感谢医生,多亏了我早发现。如果真的发现一种疾病也要死的,如果发现了做手术,好了,是真有帮助的。所以所有的人,不管做出什么检查结果都会鼓励他进一步去检查,再加上现在的医患关系,更要查了。
怎么办呢?我也没有办法,大家商量着办。但是有一个原则,针对低概率事件要做出合理的决策,来提高不管是危险因素,还是筛查干预措施的效率。一是我们加强研究,去寻找刻意性更高的疾病易感性的标记来缩小筛查范围和干预范围,有些人不太可能就别查了,有些我们把它更局限到高危的人群来查。二是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针对危险基数程度比较高的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比如10年死亡率30%,去干预降了30%的话,就有9个人可能受益在个人里面。如果只有15%,只有4-5个人是受干预的。
举个例子,高心血管疾病,它不仅取决于高血压,还取决于血脂、血糖、生活方式、年龄、性别、遗传学等等。我的建议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因素控制的话,应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打分,来确定高危和低危人群,如果其他都很好,就是一个轻度高血压可以不做处理。
三是采取更加安全、更低成本、更加有效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方式。比如我们以前检查子宫颈癌,对育龄妇女做宫颈细胞图片效果很好,但是很便宜。对于有一些中国女性乳腺癌,其实做超声比X线更好。总的来说,要使用更好的干预。比如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其实第一位的元素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第一位就是控制食盐的使用,所以我们要采取更经济、更有效的办法。
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确定自己的诊断标准,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每一个国家能够花于医疗的钱不一样,因此标准应该有所区别。我们国家有非常好的临床资源,我们有13亿人口,我们对每一种危险因素也好,对筛查也好,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可以经过大数据的优势来开展临床研究。最后我们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医疗的费用如果说在比较小的解决基本医疗问题的时候,疗效是非常好的。如果其用在后期临床晚期病人,花很多钱,疗效是很差的。拿受益的人数来说,如果把钱用在后面这一块,受益的人数只有这么一点点,同样的钱如果用在基本的医疗上,获益的人数就可以有那么多。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钱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针对我刚才讲的疾病筛查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有大的改变。
最后,摆正医疗的定位。刚才讲的是医疗问题,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的保障来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看法。
总之,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做魔法。
谢谢大家。
在中国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现在人口流动的加强和交通的便利,如今每个地方都能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菜肴。一个特定地域的特定饮食口味,实际上是人和自然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能纠正人体的一些偏性,让人体达到平衡,避免生病;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妨害。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地域饮食规律和人体之间的奥秘。“地域饮食规律和人体之间的奥秘”湖南人和四川人喜欢吃辛辣,是因为湖南多山,四川是盆地。都是刮风少,空气相对不流通的地方,加上又潮湿,湿瘴腐浊之气比较盛,需要用辛辣麻辣的味道祛除这些湿浊气。最早的麻辣火锅是江上的船工吃的,因为江上的湿气更重。在湖南四川吃麻辣辛辣,是伤不到人的。干燥地区的人长期吃,就容易损伤人的气血,也容易吃了上火。同样是吃辣,为什么贵州人吃的是酸辣?因为贵州属于高原地区,不仅有潮湿,气压也比较低,人的能量容易往上耗散。吃酸的食物,就能够把人体的能量收敛回来。所以贵州人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就是人体能量不往下收敛的时候,走路就没劲儿了。这时候吃点酸的就会好了。整个西南高原地区,都有类似的问题。云南人喜欢吃蘑菇也是同理,蘑菇是阴性的食物,有黏厚而下行的性能。云南那里喝普洱茶,也是很具下行之力的茶叶,降火刮肠的作用很强。江浙人喜欢吃甜,这个原因何在?江浙地区靠海近,湖港河汊多,地域特点就是气流不稳定,风吹浪荡的。江浙又属南方,火性足,火助风势。在这种能量场不稳定的地方,需要吃甘甜的东西,甘以缓之,甜的东西能够让身体能量场稳定下来。外国电影里,妻子生气了,丈夫会说,亲爱的吃个巧克力吧。吃了她的情绪就稳定了。心情不好,情绪波动的时候,吃点甜的心情就好了。江浙人吃甜的,实际上有地域能量的原因在。北京人的特点是喜欢吃勾芡的东西,就是往菜里加淀粉,增加黏稠感。我从湖南刚到北京的时候,就吃不惯他们这种稀里糊涂的东西。北方雨少,干燥的时候多,秋冬天尤其干燥,经常半年时间下不了一两次雨。他们容易阴虚火旺,勾芡就是增加滋润性。北京人很爱喝梨汤,爱吃冰糖葫芦,这都是滋阴生津的。东北人喜欢吃炖菜,里面八角桂皮茴香之类的香料放很多,这些佐料都是温阳的药。东北天气太寒冷了,人体需要更多的阳气来抵御寒冷。再说说广东,广东人喜欢煲汤喝凉茶。他们那里夏天的时间太长,出汗量比我们大得多,所以需要多补充体液,喝汤是最好的方法。南方天气热,火性足,喝凉茶是往外散风热。相反的,北京人喜欢吃白萝卜和大白菜,因为这些都是清肠的。北方一年到头寒冷的时候多,天冷则阳气内收,也不出汗,热容易积存肠道。从里面去清理这种热量和淤积,这叫顺势而为,人就会很舒服,所以大白菜和白萝卜就吃得多。像河南这样的中部地区,天气的偏性不强,饮食口味就比较居中,不像江浙那么甜,不像湖南那么辣,也不像广东那么爱喝汤。传统的饮食习惯,历经几千年,其实是和天地能量相顺应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尊重。弄明白了这些道理,养生也很简单,不需要刻意去找什么药,只要因地而食,尊重当地饮食习惯,随时随地就在纠正人体的偏性,这就是最方便也是最好的养生。能尊重规律自然好,能活学活用更好。通过上面的这些原则,也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情况来选择吃什么。比方说,湿气重的时候吃点麻辣,不拘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天气冷的时候,多吃点温阳的东西,同时多吃白菜萝卜保持肠胃干净通畅,在南方冬天很冷的时候,这种饮食搭配也是适用的;出汗多了,喝点汤;到干燥地区吃点滋润的东西;在中原多吃面食,中原地区土性足,能量中正,米面都是最具土性,最中正的东西。很多病是不尊重地域习惯胡吃海塞吃出来的。“病从口入”从近十多年来,触目惊心的农村中风高发率说起。中风都那么多了,一般的关节痛,筋骨麻痹还会少吗。为什么中风现在高发于农村,大多是吃出来的。乡下现在吃喝风普遍盛行,而且有的地方比城市厉害。要么因为手上比以前宽裕了,想改善生活,每顿不再是粗茶淡饭,替而代之鸡鸭鱼肉与酒浆无制,却始终摆脱不了小农思想,让大吃大喝不知不觉成了习惯。或地被征了突然拿到大量资金,一部分人,除了打牌喝酒吃肉,无事可做。变成懒汉,醉汉。但本身有过长期劳形于事,多津血伤耗的底子,油膏厚味再多吃,身体内部生态就会变得越来越粘滞,血管与经络反而更容易僵化,中风的机会自然更多。有一次我到乡下,交涉一个林地的事宜。和一个村长握手,对方手是冰冷的,好像摸到冻鱼。再看看他的脸色,晦暗而肌肤甲错,走路跛行,正在痛风中。跟随他进了家里,满屋子的赌徒,一个个脸色诡异,满地酒瓶。城市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虽不用出坡劳动,耕地喂猪,但各种城市丛林法则下的竞争与跑步,那种思想之患更暗耗津血,光鲜衣着下底子其实很虚。再加上饮食文化比乡下有过之无不及,竭精散真的机会更多,说难听点,造孽的机会更容易。人如果仅仅以自私的方式存在于世,宣扬物性,远离灵性,发展自我欲望,那么只会很堕落。只会更符合那些黑暗力量的需要。现在是真正到了一个逆于生乐,半百而衰的时代。手上常经手一些病人,关节痛又爱吃猪蹄凤爪,偏爱高油食物。说实话,不改变饮食习惯,很难治。这一类的关节痹证,其他随证也很多。比如所谓高血压,心脏病,便秘,灰指甲等。对于这种痛苦,老年人靠戴着护膝护具,加药酒药膏,还有塑料和橡胶做成的按摩器。对医院和医生都有点失望了。因为要么根本治不好,要么总是反反复复。年轻人呢,在担忧老了会不会瘫痪。但就是不容易相信,这一切与吃的不对有关系。大量的厚味,进入人体后,靠中焦运化,可中焦的运化能力总是有限的。过多了就是壅塞。有的人即便整体看起来瘦,但肚腩大,面部皮肤很油,头发也是,背上很多暗疮,本来就很胖的人更不用说了,这些问题都有的。我们就看肚子,肚子大肯定不是好事情。为什么身体结构上,肚子应该是最软的,因为里面的腔间装的就是脏腑,脏腑运化需要空间,一旦肚腹脂肪堆积变厚,腹内空间也会受到挤压,影响到脏腑机能。一肚子的油腻,其痞其结,食积慢慢发展就成为里瘀。当然影响循环代谢。再而,也会影响到冲脉,制肘其力量,冲脉一旦受到制肘,十二经气血的调节就受影响。脏腑、经络,都出问题。那些追求物欲、色权利之人,能量多在脐轮以下,肚腹的脂肪堆积就是一种显象。当里腔垃圾太多,人体会进行加强自我代谢,目的自然为了排掉壅积,调动大量的气血集中在里腹局部,进而,四肢气血都容易相对虚空,外邪当然容易侵入。就容易发生各种表证,就比如关节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为什么一些关节痛,是因为吃多了。这类患者,和营养不良的不同,首先形体上不是萎靡干枯的,相反,他们看起来很强壮,一般人会觉得,心宽体胖,腿粗手粗,哪会有什么病。能吃能喝,可就是膝痛、臂痛,或者颈腰痛,或者别的关节痛,并伴随有麻木,久久治不好,同时还能看到下肢有很多静脉曲张,皮下有脂肪瘤,身上肌肉虚泡,脸色也总红润富态,却带横肉,他们是所谓懂得享受人生,及时行乐的人群。对吃肉进补,抱有根深蒂固不可更改的认知。肚子总是有些大,但却不柔软,时时处在鼓胀状态,或者干脆要么肚子是个游泳圈,过分塌了。他们的关节痛,还会常常受不得凉风吹,冬天时会觉得冰冷刺骨。自己也会迷惑,身体很强壮,为什么会怕风。而有的关节痛,筋骨麻痹的老人,有个更有意思的细节,他们往往日常里很聒噪。有强迫症。逼迫意味的,要求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思维,唠唠叨叨,啰啰嗦嗦,强使晚辈按照自己意愿行事。哪怕根本就不合理,或者是过分干预。往往还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方不顺从,就生气,或骂人。家庭矛盾就是这样被激化起来。有时甚至冤家。那些能忍受下来的,也终会有一天不堪,而开始对老人进行敷衍、蒙蔽、撒谎等。总之互相伤害难得终止。虽说老人啰嗦的原因一般多因孤独、封闭、保守。但还有一条原因,是有能量富余而产生的里瘀。长期积累了过多的剩余能量。他们会谵语,会吃肉骂人,会变成一副你感到陌生的凶煞面目与喋喋不休。心识看起来沉沉下坠。变得不再可爱。不是慈祥,不是平和,而是像个欲求不满的焦虑者。老人因此遭受嫌弃,连他们自己,也可能会困惑不解自己的行为,甚至试图走出怪圈,但往往无功而返。同时走向自卑,同时走向更深的孤独、封闭、保守与更严重的谵语。恶性循环。关于里瘀,为什么会引起那么严重的问题,机理在于,人体能量都集中在了下,大脑是虚弱状态的,所以大脑容易胡思乱想,也需要靠不停地讲话,来调动能量到上部。其实属于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可是人们对此并不了解,或知而甚少。其实一切都可以改变得了。但如果不能做到减食,继续油腻厚味,事情不容易办。人们对食物的嗜好与过分依赖,是种心理疾病,这是毋庸置疑的。“懂得克制和把握对食物的需求”断、舍、离,脱离人生苦海的路径之一,就是首先懂得克制和把握对食物的需求。其实无形中就是在把握心性。古时的医家治则里有这么一条:膏粱厚味的病家,先素服茅屋三天,方言施治,不受不治。也有留下经验:富家人,病多清泻而治,盖因脾胃素有富余,不清不泻邪主滞而不去。或许可以这么说,人们总是不太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上一代人,大多有过很苦难的生活磨难与经历,所以,在如今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多多少少免不了会用吃所谓好东西的方式,进行自我补偿。且往往加倍加量。中肯地说,这一代的老人因为年轻时大量地付出了身体血汗,多少都有劳损的底子,在某个阶段适量地补充营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在当下阶段,身体已经根本不需要过多进补,而依然过分给身体注入过剩。进补,真正是人体所需,才是补益,否则就是过剩,不光是吃油膏厚味的过剩是过剩,一切不需要的富余对人都可能会是伤害。现在,不管农村还是城市,食物获取已不是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贫乏。鸡鸭鱼肉随时可买,各种野味轻易就能吃到,海鲜呢,也在物流技术和保鲜技术的高度发展下,可以运送到内陆。我所在的小城,属于极偏远的山地,吃海鲜的地方却四处是。大家越来越容易吃到龙虾、牡蛎、螃蟹这些高蛋白。其他地方也类似的。再有,各种保健品很多。什么虫草、玛咖、鹿茸、人参、蛋白粉,药店里,朋友圈应有尽有,想吃就吃。人们总是担心自己得到的太少,而不是太多。普遍的观念是,要对自己好一点,多吃点好的。人们普遍性的逻辑,往往把滋腻物当作了好的补品。过分的美食主张已成为一种邪教。本文结束,觉得文章不错,喜欢请点亮并转发分享朋友圈,也许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