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一线的医生都有这样的认识:怕什么来什么!
作为值班医生,总会在寂静的深夜遇到由于气温,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的突发事件。
比如,近日,在忙碌的夜班中,一位女患者捂着肚子脸色难看的跑了进来,跟我说:“医生,医生,我突然尿血,便血,我是不是生大病了。”
听了患者慌张的阐述,我在心里开始琢磨:患者,女,30岁,血尿,首先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尿路结石,尿液发红伴有腰、腹部剧烈疼痛。有些结石虽然不通,但多在劳累或运动后出现尿液发红。
2、肾炎,尿液发红伴有浮肿、发热、蛋白尿、高血压等。
3、尿路感染,尿液发红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
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没有明显症状,尿液发红只在睡眠后出现。
5、妊娠、宫外孕出血?
6、血液病,尿液发红伴全身皮肤、孔窍多处出血,有时伴有发热。
7、肿瘤,如果没有任何症状的尿液发红,要想到肿瘤
但是以上这些,很少会同时伴有便血,考虑血液病?肿瘤?于是,连忙安抚一下患者,让她去做个血常规,结果发现血常规各项指标都全部正常,于是又让她去做了尿和便检查,没一会患者拿来标本,看得我傻眼了。玫瑰红色的的透明尿液,尿常规显示少许白细胞,红细胞竟然是0,好奇怪,于是我又用棉签蘸取粪便发现颜色也是枚红色的,显微镜下检查却没有红、白细胞。只有大量纤维丝,粪便显阴性!我抬头看见患者一脸惶恐的盯着我看,我连忙劝慰道:“别急,你的标本颜色确实奇怪,你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吃了带颜色的食物?”
患者尿液玫瑰红色
患者粪便颜色可见玫瑰红色
镜下可见大量植物纤维
放大确认为植物纤维
患者说了一大堆食物,我仔细听着,当她说道火龙果,我突然意识到真凶必是她!我连忙安慰患者“你的问题不大,可能跟吃火龙果有关系”,患者说“原来是这样哈?吓死我了”顿时患者腰也挺直,痛苦的面容顿时消失,高高兴兴的回去了。
后来我网上搜索,确实有关于吃火龙果引起红色尿液的案例,但像这例粪便颜色也发生改变的还没有提到。考虑跟个人的体质有关,有些人对这种天然色素的吸收、分解代谢能力比较弱,或者是吃了水果后水喝得少,尿液就容易变色。天然的果蔬色素反应到尿液上,只是暂时的,多喝几杯水尿液颜色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第二天我下夜班,赶紧去超市买来火龙果,切开,挑取少量果肉盐水压片,镜下看到如出一辙的植物纤维,才最终确定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病例事件内容来源:检验医学网,作者:白雅红
排泄物检查
1尿液一般检查
(一)尿量
尿量指排出体外的尿液量,由于尿液产生和排出并非匀速,通常连续收集24h尿液总量测定其体积作为尿量,亦可根据检测目的不同收集3h、12h尿液测
量(时段尿)。
参考范围:~ml/24h。
尿量增多:尿量超过ml/24h,见于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盂肾炎等。
尿量减少:尿量不足ml/24h称为少尿,不足ml则为无尿,见于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引起的肾前性少尿,各种肾脏实质改变引起的肾性少尿和梗阻引起的肾后性少尿。
(二)尿气味
尿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物质,久置后因尿素分解而产生氨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产生烂苹果气味;有机磷中毒可产生蒜臭味尿;慢性膀胱炎或尿潴留患者的新鲜尿液也可产生氨臭味。
(三)尿外观
正常尿液外观呈淡黄色至深黄色,清澈透明,但尿液的颜色可受病理因素、食物、药物的影响发生变化。下列情况外观变化有诊断价值。
血尿: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每升尿液中血量大于1ml可呈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显微镜检查红细胞大于3个/HP为镜下血尿,此时肉
眼观察可无明显颜色变化。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结石和外伤等,也可见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
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浓茶色或红葡萄酒色,是由于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出现在尿中,此时隐血试验为阳性。血红蛋白尿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反应而肌红蛋白尿可见于挤压综合征或缺血性肌坏死。
脓尿及菌尿:尿液呈白色或黄色混浊,是由于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细菌
或炎性渗出物造成,见于各种原因的泌尿系统感染。
乳糜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呈乳白色奶样称为乳糜尿,多见于丝虫病引起的周围淋巴管梗阻。
2
粪便的一般检查
(一)量
正常人每日排便一次,随进食量、食物种类和消化系统功能状况而异,为~g。
(二)颜色与性状
正常成人粪便为黄色或褐色,婴儿粪便可呈金黄色糊状。病理情况下颜色与性状改变如表5-4-4。
(三)气味
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经消化道分解可造成粪便正常臭味,且肉食者味重。恶臭可见于胰腺疾病、慢性肠炎、结肠或直肠溃烂;血腥臭味可见于阿米巴肠炎;酸臭味见于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
(四)其他
粪便中肉眼可见到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成虫;胆石、胰石、胃石、肠石等也可于排石药物或碎石术后于粪便中见到。
三、显微镜检查
粪便的显微镜检测是常规检查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常见的方法,有助于诊断或辅助诊断消化系统各种疾病。
(一)细胞
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痔疮、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肿瘤等原因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时粪便中可以见到红细胞。
白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白细胞或偶见。白细胞的数量和肠道炎症程度相关,小肠炎症时白细胞一般少于15个/HP,细菌性痢疾可见大量白细胞,有时伴有吞噬细胞。
上皮细胞:正常粪便中无上皮细胞,伪膜性肠炎、结肠炎等肠壁炎症时可见。
巨噬细胞: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和直肠炎等患者粪便中可见吞噬较大异物的单核细胞为巨噬细胞。
(二)食物残渣
正常粪便多见消化后无定形细小颗粒状食物残渣,偶见淀粉颗粒和脂肪球。
急、慢性胰腺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蠕动亢进,消化不良时脂肪球可增加。胰腺功能不全、慢性胰腺炎患者粪便中淀粉颗粒可增加。
(三)寄生虫卵和原虫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到相应原虫的病原体如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孢子菌和纤毛虫等,也可观察虫卵如蛔虫、蛲虫、绦虫、钩虫和吸虫的虫卵。
(四)其他
粪便显微镜检测还能够发现肿瘤细胞和结晶等。
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一)推理
推理是医师获取诊断信息或临床资料以后到形成结论的中间思维过程。推理能够帮助医师认识诊断依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医师的思维能力,正确认识疾病。
1.演绎推理(deductiveinference)
1)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sisdeductiveinference)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整合,找出主要问题,升华为临床综合征。提出多种可能性,按可能性大小排队并进行比较、鉴别。
2)流程推导法(algorithmicmethod)
是将患者的主要临床资料代入已经拟定的诊断流程图,按步骤完成诊断。各专业、病种使用的诊断树(diagnostictree)或指南(guideline)也是一种演绎的思维程序。
2.归纳推理(inductiveinference)
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临床资料导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医师所搜集的每个诊断依据都是个别的,根据这些诊断依据所提出的初步诊断,就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
3.类比推理(analogicalinference)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而其中一个或两个疾病还有另外不同的临床表现或病理改变,经过鉴别、推理而确定其中一个疾病的推理方法。
(二)类型识别法(patternrecognitionmethod)
由临床表现启动医师的回忆,与过去经历或书本模式进行比较、识别,使经验或学识再现,可协助医师迅速建立初步诊断。这是有临床经验的医师常采用的诊断方法。
(三)完全彻底的思维方法
全面搜集资料,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组合全面分析,提出鉴别与诊断。低龄住院医师、疑难病例常用此思维方法。
(四)对具体病例的诊断
临床医师的诊断思维活动是从临床实践之初就要开始,对具体的临床病例可从以下几个步骤考虑:
1.从解剖的观点来看,有何结构异常?
2.从生理的观点来看,有何功能改变?
3.从病理生理的观点出发,提出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的可能性。
4.考虑可能致病的几个原因。
5.评估病情的轻重,勿放过严重情况。
6.提出1~2个特殊的假说。
7.检验所提出假说的真伪,权衡支持与不支持的症状和体征。
8.寻找特殊的症状和体征组合,进行鉴别诊断。
9.缩小诊断范围,考虑诊断的最大可能性。
10.提出进一步检查及处理措施。
这一临床思维过程虽烦琐机械,但只要多次反复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阅
读
推
荐
折扣
¥.4元
折扣
¥18元
如何购买
方法一:
第一步:下载“国家医学电子书包”APP
第二步:注册登录账号
第三步:—搜索条内输入所需内容名称
方法二
第一步:复制下方文字至淘宝客户端打开